鸚鵡能夠張嘴說話,但卻不是人類;他們要想和人類一樣,就需要學會說謊。
——[德]羅伯特·倫布克
本章導讀
我們的內心常常進行善惡的較量,向善的一麵時不時地盤算著這個英雄主義般的念頭:始終隻說真相。在某一短暫的時刻,我們相信,一切將因此變得更容易、更開放、更清楚。然而,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一切都變得更複雜、更充滿鬥爭、更具有破壞性。
同事再次邀請你吃飯:“下周去我家吃晚餐吧!”你在心裏想:“鬼才去呢!你妻子做的飯那麼難吃,你自己呢,沒喝兩杯就不省人事了……”
一個隻有點頭之交的鄰居非要和你聊天,他說:“關於這個問題,我要跟你好好談談。”其實你在心裏說:“我可沒興趣,你的觀點老套過時,跟你談話簡直就是浪費時間!”
在一個宴會上,你和女主人興致勃勃地談論著古典音樂。她穿了一條領口非常低的裙子。你不加掩飾地盯著她的領口,內心灼熱,不斷有聲音在說:“跟你說話真有意思,不過我更醉心於你那低低的領口……不如去臥室吧!”
一位魅力非凡的男同事邀請你參加團隊討論,當他問你現在應如何處理某一事件時,你的內心卻在說:“怎麼處理?哦,我不在乎。我隻想被你那閃爍著光芒的眼睛注視,隻期待我的後背能被你的雙手撫摸……”
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在以上這些情況下,沒有人會誠實。誰會承認自己野心勃勃、自私自利,或者耽於情色呢?為了避免爭端,或者維護自己的形象,或者僅僅為了得到一點兒安寧,每個人都在掩飾,都會說謊。
“真誠最持久”這句話就像“地球是個圓盤”一樣不靠譜。批判社會的言論很少能夠暢通無阻,如果我們仍希望“誠實”地傳達自己的想法,那就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找出一個能被社會接受的版本。我們或沉默,或掩蓋,或修飾語言——你知道,很少有人會把這看作欺騙,而你完全不用為此感到不安。我們稱其為社交上的靈活、精神上的聰明、交際上的禮貌,但絕不是謊言。
在接下來的幾頁中,你或許會不止一次地遭遇矛盾的衝擊——你會感覺人根本就無法繞開謊言,但要你明確地擁護謊言,你又感到遲疑。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爭鬥,它出現在每一個個體乃至整個社會中。因此,隻有當你把謊言當作生活中合理的存在時,你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周邊,並且為自己抵製抨擊謊言的評論感到興奮。
當然,必要的道德約束是不可或缺的。
謊言隻能是調味品,永遠不能成為主食,因為一個隻有謊言的社會,將會被打上“不信任”的烙印;而一旦失去信任,所有的約定都將變得毫無意義,社會將會立馬分崩離析。
1.關於謊言的七個謊言
最成功的說謊者,是那些使最少量的謊言發揮最大作用的人。
——[英國]塞·巴特勒
向謊言致敬!
一個俄羅斯女貴族與她的男仆一起私奔到美國。沒有人理解,她為什麼要放棄宮廷貴婦無憂無慮的生活,選擇成為身無分文的移民,去過缺衣少食的苦日子。多年以後,她客死紐約,死時依然清貧。
至於那個問題:為什麼要選擇這條路?她的答案從未變過:“很簡單,是他的奉承——你難以想象,他把語言編織得有美妙,讓我覺得自己是世上最美麗的女人。”
奉承是世界通用的人際交往潤滑劑,而說白了,也隻是謊言的一種形式。但在奉承與被奉承時,我們甚至感覺不到謊言的存在。因此,我們往往會忽視這麼一個事實:我們經常理所當然地說謊。
在法庭上,我們被要求說出真相,做偽證或進行虛假陳述將會被處以高額罰款,甚至麵臨牢獄之災。但即便如此,這也隻能讓很少一部分人說真話。就算是法官,也不能完全保證真相浮出水麵。
在日常生活中,因說謊而麵臨的製裁更是時有時無。那麼,為什麼不說謊呢?總之,謊言會伴隨我們一生,不管我們樂意與否。
在本章的開始,筆者首先要幫助你認清關於謊言的七個謊言。
謊言一:謊言會破壞交際
我們彬彬有禮,我們讚美他人,我們給予別人希望得到的關切,我們微微一笑去掩蓋憤怒。我們明明心存懷疑,卻又點頭表示讚同,隻是為了避開冗長且沒有意義的討論。很多社交性的謊言往往微不足道,但卻可以讓我們保持和平,共同生活。
謊言究竟會不會破壞交際呢?
或許一個彌天大謊會毀掉一段感情,但在現實生活中,情侶之間僅僅因為一次說謊就勞燕分飛的情形卻並不多見。在每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眼中,說謊無疑是卑鄙的。但是正如我在前言中所說,成功的謊言能夠成就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