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語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製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孔子提出“繪事後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
原文
3·1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於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釋
(1)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隻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隻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
評析
春秋末期,奴隸製社會處於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製代替奴隸製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於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原文
3·2三家(1)者以《雍》徹(2)。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於三家之堂(4)?”
注釋
(1)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2)《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3)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莊嚴肅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裏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裏呢?”
評析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於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禮”,是孔子政治思想體係中的重要範疇。
原文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評析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係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
原文
3·4林放(1)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2)也,寧戚(3)。”
注釋
(1)林放:魯國人。
(2)易:治理。這裏指有關喪葬的禮節儀式辦理得很周到。一說謙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譯文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評析
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孔子在這裏似乎沒有正麵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儀式隻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隻停留在表麵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原文
3·5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諸夏(2)之亡(3)也。”
注釋
(1)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
(2)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
(3)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譯文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評析
在孔子的思想裏,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後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這種觀念是大漢族主義的源頭。
原文
3·6季氏旅(1)於泰山,子謂冉有(2)曰:“女(3)弗能救(4)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5)乎?”
注釋
(1)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勸阻的意思。這裏指諫止。
(5)林放:見本篇第4章之注。
譯文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評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隻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此章仍是談論禮的問題。
原文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2)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注釋
(1)射:原意為射箭。此處指古代的射禮。
(2)揖:拱手行禮,表示尊敬。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後上場。射完後,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後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評析
孔子在這裏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即使要爭,也是彬彬有禮的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這是可取的。但過於強調謙遜禮讓,以至於把它與正當的競爭對立起來,就會抑製人們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成為社會發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2)。”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衛風·碩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於“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後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
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後畫畫。”子夏又問:“那麼,是不是說禮也是後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
評析
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後素”中,領悟到仁先禮後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讚。就倫理學說,這裏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儀式;素指行禮的內心情操。禮後於什麼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後於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認為,外表的禮節儀式同內心的情操應是統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