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1 / 3)

秦二世三年,章邯三十萬秦軍圍趙軍於世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率軍援救。大軍行至安陽,停留了四十六天不前進。

項羽衝進了上將軍行轅,質問帥宋義:“為什麼到現在還不進軍?你要眼睜睜看著趙國滅亡嗎?

“你著什麼急?”宋義慢條斯理地道:“趙國歇跟我們有直麼交情?犯得著為他去跟秦軍拚命?不要忘了,秦軍比我們多四倍不止!章邯也不是好惹的。你叔父就是因為不聽我的勸告,貿然出擊而被他殺了的。”

“你也不要忘了。”項羽強忍著怒氣道,“懷王派我們來,就是為了救趙!你現在按兵不動,算是怎麼回事?”

宋義道“這就叫計謀!現在秦軍攻趙,若秦軍勝,必然已疲憊不堪,我軍正可乘其疲憊擊他們;若秦軍敗,那更好,我們就可以乘此大舉西進,入鹹陽,滅秦朝,建不世之功。所以,我們不妨讓秦、趙先互相廝殺,拚個你死我活。這叫不戰而出人之兵,你懂嗎?”

項羽道:“我讀過兵法,不用你來教我!不戰而勝有兩種,‘上兵伐謀,其次伐效’。你用的是哪種?靠謀略?靠外交?你靠的是趙國的犧牲!以秦軍的強大,去攻新建立的趙國,其勢必滅趙國。這也算“不戰而屈人之兵?你屈的是誰的兵?”

宋義冷笑道:“難怪你叔父說你讀兵書隻讀一半!犧牲趙國以拖垮秦軍,不正是最好的謀略?匹夫之見,不可理喻!

宋義最後兩句話聲音不大,似是自言自語,但足以讓項羽聽到。

“你說什麼?”項羽勃然大怒,手掃劍柄,便欲站起,“你再說一遍!”忽然,他感到有人輕按他按劍的手,他回頭一看,是他的侍衛。

那侍衛輕聲道:“將軍息怒。”同時以目示意。項羽向四周看了一眼,重又坐下。

“這就對了。”宋義悠然道,“你那火爆脾氣,最婦不要在我這裏發。這是我的行轅。而且,我是上半軍,你是次將軍,你知道,這可是懷王封的。

項羽咬一咬牙:“你不救趙,我去!”

宋義瞟了他一眼,舉手拍了拍,:“來人。”

一名士卒走進來,躬身道:上將軍有何吩咐?

宋義道:“傳我將令:軍中上下,務須嚴守號令,不得擅自行動,凡有好勇鬥狠如虎狼,強悍不遵令者,皆斬不赦。”

士卒應聲退下。

宋義又轉向項羽道:“項將軍,這可是懷王給我的權力,你沒有異議吧!”

項羽從鼻孔裏冷哼一聲:“懷王,懷王,你還真以為那小子配坐好張王全?”說完,項羽起身就走。

宋義拍案怒道:“項羽!你不要太放肆!別以為你是項梁的侄子我就不……

項羽已經出去了。

什麼懷王?狗屁!項羽重重地向地上啐了一口。邊走邊憤憤地說:“連秦始皇我都敢說他可取而代之。熊心算什麼東西?要不是我叔父,他大概現在還在給人家放羊呢!宋義居然拿他來壓我,你說可笑不可笑?楚國的大業,早晚要敗在他手上!”

跟在他身後的待衛道“宋義的話,其實也不是全無道理,但隻顧眼前之利,目光不免短淺了些。”

項羽停住了腳步,回身打量著這個待衛:“韓信,你這個執戟郎中,好像總是有許多見見呀!那你倒說說,宋義的話有什麼道理?他又怎麼目光短淺了?”

韓信聽出,項羽的話中,有一股譏嘲的味道,但話已出口,不能不說下去:“宋義的意思,無非是想待秦、趙兩敗俱傷之際,坐收漁翁之利。單以此役而言,此舉確有可取之處,但從長遠來看,恐怕還是失多於得。第一,若照宋義的做法,趙國必亡,我們也就失去了一個盟友;第二,別人會說,楚軍隻顧保全自己的實力,不顧盟國的安危,算什麼王者之師?以後我楚國要在諸候中建立天下宗主的威信,就很難了。”

項羽道:“那麼你說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