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空虛是一種消極情緒。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被空虛所乘機侵襲的人,無一例外地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或是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對待生活,或是毫無朝氣,遇人遇事便搖頭。為了擺脫空虛,他們或抽煙喝酒,打架鬥毆,或無目的地遊蕩、閑逛,耽於某種遊戲,之後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空虛帶給人的,隻有百害而無一利。有人說,一個人的軀體好比一輛汽車,你自己便是這輛汽車的駕駛員,如果你整天無所事事,空虛無聊,沒有理想,沒有追求,那麼,你就會根本不知道駕駛的方向,就不知道這輛車要駛向何方,這輛車也就必定會出故障,會熄火的,這將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此,對待心靈空虛必須給予心理治療。
1)麵對空虛,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
俗話說“治病先治本”。因為空虛的產生主要源於對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樹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就成為消除空虛的最有力的武器。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但當你堅定地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前進時,空虛就會悄悄地離你而去。
2)麵對空虛,還要培養對生活的熱情
我們常說,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它。一樣的藍天白雲,一樣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積極地去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或者認認真真地學點本領,幫他人做點好事,也能對自己的成功頗感得意,從他人的感謝中得到歡愉。當你用有意義的事去培養對生活的熱情,去填補生活中的空白時,你哪還有心情和閑暇空虛呢?
3)麵對空虛,還要積極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有時候,人們生活在同一環境中,但由於心理素質不同,有人遇到一點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輕易為空虛所困擾,有人卻能麵對困難毫不畏縮而始終愉快充實。因此,有意識地加強自我心理素質的訓練,就能夠將空虛及時地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不給它以進一步侵襲的機會。無論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遇到什麼問題,都應該沉著冷靜,保持良好的心態,實事求是地應對一切。人老了,退休了,還可奉獻餘熱;下崗了,再求職,作為人生拚搏的第二起點;工作受到挫折,投資失敗了,要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審時度勢,東山再起,將其視為成功的“奠基石”。總之,不要灰心,不要氣餒,充實自我,戰勝空虛,就一定能迎來精神和事業上的光明。
4)要對抗空虛就要看清空虛的本質——就是不存在
這時如能轉移注意力做些“實質”性的活動,如逛街就認真挑選衣物,聚會時就專心與人談話,都可有效驅走空虛感。
5)認清自己,腳踏實地
常感到空虛的人,很可能是活得不踏實。有些人在生活中懷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目標,自己總是在生活中追尋些什麼,而沒有落實到生活本身,如此不免常虛幻不實。要揮別空虛感就要建立“務實不務虛”的生活態度,能“活在當下”的人,心中是不會有這麼一個黑洞的。
6、如何釋放壓抑的心情
壓抑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在受挫時。把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抑製在心裏,不表露煩惱的存在。壓抑暫時能減輕焦慮,但不能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導致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專家診斷】
心情壓抑有如下特點:
內向性。當個體與現實生活發生衝突時。個體不是積極地調整。而是采用了退縮、回避矛盾的方法,自我克製、自我約束、息事寧人,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和解脫。
消沉性。回避不等於解決。隻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感情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情壓抑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
潛意識性。潛意識時常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例如一個事業上屢遭失敗的人很想幹一件一鳴驚人的事情,如製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們越是想去打聽其奧秘等等。
心情壓抑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一般而言,心情壓抑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憂鬱。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古怪、自我封閉、不合群,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
②厭倦。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懶得和人講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沒有成就感等。
③優柔寡斷。意誌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④社交障礙。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滯,少有笑言,敏感多疑,時刻提防他人,做事小心翼翼,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⑤軀體化焦慮。自我感覺不好,焦慮症狀: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感,結果導致肥胖症。
改向行為。越是被壓抑的情緒、思想,越是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麵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阻撓,則可能在另一種場合去表現自己,或愛好文體活動,也可能以惡作劇來釋放能量。表現自己。
心情壓抑的成因主要有:
⑴從外部環境來看,心情壓抑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行為規範的影響。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產生壓抑感。
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作為個體,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都必不可少,倘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
緊張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會使人變得頹廢,個人的誌向處處受挫,自然會產生孤獨無援的感覺。
⑵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產生心情壓抑:
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如生來長得醜,有生理缺陷,或者不及他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消極評價,個體就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會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人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某些氣質與性格。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四種典型氣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鬱質。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向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感。
【心理處方】
要正確麵對社會現實。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縮小與別人的差距才是最重要的。要正確看待自己。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有點繼續發揚,缺點予以改正。主動接受自己的錯誤,坦然麵對挫折,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①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聖賢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能從挫折中走出來。讓你知道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等。
②積極做些富有建設性的工作。應與懶惰作鬥爭,不妨去早練、讀書、寫作、交友、上街、娛樂等。
③主動幫助別人,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做些誌願性的工作,如社區服務或幫助老人那東西,心情就會好些,你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④讓快樂進人你的生活。讓快樂圍著你繞,讓微笑常寫在你臉上。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朋友聯歡會、聚餐或看電影等。
⑤堅持鍛煉身體。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鬆多了。例如散步、慢跑、遊泳和騎車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
⑥回歸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漫步在田地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你會付出很多美好的遐想,悟出人生的哲理,以調適自己不適的心態。
7、如何戰勝內心的孤獨
我們內心的孤獨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人身處鬧市卻覺得已經被世界拋棄,而有的人固然孑然一身卻生活的充實而富足?
孤獨是由於自己與他人的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而造成交流困難的一種心理障礙,嚴重者將最終導致抑鬱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經曆、體驗和意識,當一個人過於沉浸在自己的意識中,渴望自己的內心被他人理解又發現很難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便產生了精神上的孤獨。
【專家診斷】
孤獨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很自卑,對自己的主觀評價過低,覺得別人都不願意與自己交流,為了滿足自己維護與保全自尊的主觀願望,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自己封閉起來,最終自陷孤獨境地。
有的人恰恰相反,很自傲,對自己的主觀評價,認為身邊的人都過於平庸而不配與自己交往,其結果隻能是落得孤芳自賞,孤家寡人,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還有一種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弱者”。他們認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於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都“自覺”認為自己將是受嗬護、受照顧的,如果缺乏了主動地關心和照顧,他們脆弱和多愁善感的一麵便展現了出來,覺得別人都沒有理解自己,從而陷入了孤獨。
總的來說,這些都是自我認知的偏差造成的。
以下是一些孤獨心理的預警級心理活動:
1)即使在歡陝的場合,也很難被當時的氣氛感染,仍然認為自己很孤單。
2)覺得大多數人很難溝通,認為別人都不理解自己。
3)過於內向,有什麼心事沒有一個能傾訴的人。
4)認為人們都各懷鬼胎,不值得信任。
5)心裏很希望別人來接近你,但是自己卻不采取主動。
6)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