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走近火石寨(1 / 1)

20世紀80年代我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同班同宿舍的同學就給我們炫耀他的家鄉有個像火焰山一樣美豔的地方。名字叫火石寨。聽著一刃峰、棋盤山、鷹蛇峰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再加上楊六郎當年在此地鎮守抵禦西夏騎兵的傳說,這不由得讓人增添了到此覽勝的無限向往。對火石寨的這份情思整整積攢了20年,直到2008年的7月總算跟她見上了一麵。

火石寨距西吉縣城東北15公裏,行車不到半個小時,就到了火石寨。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裏更好的飽覽其勝景,同行的西吉老同學建議我們乘車翻越到雲台山的東山麓(稱為後山),從一個叫“情人穀”的峽穀裏開始往上攀爬。一路上,丹赤色的山岩壁立千仞,橫臥高空,像是一道道巨大的城牆;有的巨石,對峙而立,各自的腰間還有一道細細的裂痕,真像兩座巨大的磨盤在旋轉。溝穀裏瑤草奇花,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蒼鬆翠竹蓊蓊鬱鬱,滿目翠綠,使得燦若朝霞的山體泛出了繽紛的秀色,倍增了不少的嫵媚。行走在美不勝收的景致中,道旁的幾棵白樺樹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被稱為林中的“少女”,此時亭亭玉立,像是羞澀的女兒家,斯斯文文。把手撫在絲綢般感覺的樺樹皮上,聞著樹木的清香,心是那樣的舒暢,人一下顯得年輕,顯得幹淨,顯得爽快多了。

當我們攀爬到海拔2400多米的雲台山(掃竹嶺)之巔時,火石寨方圓幾十公裏的丹霞地貌盡收眼底。其山形和別處不同,山脊平緩,峰頂渾圓,相互之間少有連貫,酷似小孩捏的紅膠泥哇嗚,隨意擺放。妙處是所有山坡皆為樹木青草覆蓋,在陽光下碧潤如染。山頂多有巨石,兀自雄踞,有的如天外飛來,有的似地下冒出,有的如刀削劍劈。動物狀態中,有的像雄獅靜臥,有的似猛虎撲食,有的形同駱駝昂首漫步,有的如駿馬奔騰。人形之石更有趣,或秀靜如文,或挺拔況武,還有的似老農歇於田頭對坐聊天,神態悠然自如。不經意在碧潤如染的群山中掃視到了一座千仞壁峰的古城堡,同行的西吉同學說那就是很有名氣的石城。望著清晰可辨的石城輪廓,一段已被歲月凝固的曆史又複活了。據《固原州誌》記載,明成化四年,元蒙後裔土達滿俊率一萬餘眾依仗這個自然形成的石城天險與11萬明軍對峙長達11月之久,使朝野震驚。後因部下叛變,滿俊兵敗被捕。如今,這座石城已成了曆史歲月中挺立的一尊曆史雕像,更是那位統領千軍萬馬首領滿俊不甘失敗的靈魂。當我們把鏡頭從石城拉近到一個叫“龍門”的石崖上,這裏更有奇異的事發生。聽說那石崖上有一個灰崖鴿築的巢窩,巢窩如同一個可供十多人乘坐的烏篷船。就在鴿窩的附近,居然有老鷹和隼的巢穴,它們近在咫尺,卻相安無事。按常理,鴿子是老鷹和隼的獵捕對象,鴿子見了這兩種凶猛的敵人,避之唯恐不及,哪裏敢把巢窩堂而皇之地築在它們的眼皮子底下,這不是自投羅網尋著送死嗎?但事實上鷹和隼卻沒有捕食這些鴿子。鴿子的人丁興旺、家庭龐大,進出的從容不迫,沒有受到任何威脅。聽說鷹隼和鴿子能夠和諧友好的做鄰居,是因為老鷹和隼能在林子和草原上捕食到更多的獵物,天天肚子填得飽飽的,對在巢穴旁出出進進的鴿子也就不屑一顧了。就因為這一奇異的現象,可愛的導遊小姐在向遊客解說時,急中生智借題發揮,在當地便有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的風趣典故。

從山頂往下走,我們是沿著一條石鑿的棧道依山勢蜿蜒而下,並沿途觀賞了多處石窟內殘存的石雕須彌座、佛龕、壁畫,有幸親密接觸了四尊石雕像中最大的立佛。聽看守廟宇的老人說,石窟內還有三尊銅佛像,一尊北魏所造的銅像,堪稱精品。這些始建於北魏、興盛於隋唐的石窟,可以說是古絲綢之路長期中西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結晶,是古絲綢之路繁榮發達的標誌。

走出寨門,回頭望去,那塗著一層淡淡金黃色的山崖,還有依山而立半邊鑲入山體之中赫然矗立的廟宇,煞是壯觀。這樣的景致仿佛凝固了時間與曆史,帶著滄桑、神奇、豐富莫測的美,似有萬語千言正娓娓道來,飄忽在穀道裏吹上來的風中,讓人心靈輕顫著去體會自然的神奇、曆史的悠遠,以及人類智慧的偉大……

火石寨,若有可能的話,再過年,我一定還會來拜望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