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走馬若爾蓋(1 / 2)

因為給母親許下出遊一趟的願已經好多年了,直到2011年國慶前夕,我們安頓好身患腦梗塞疾病父親的生活後,由我當向導,妻子做護陪,弟弟駕著自己的捷達車,帶著母親遊了延安、壺口瀑布、黃帝陵,接著又到西安看了秦始皇兵馬俑、驪山、華清池後,一看母親出遊正在興頭上,我們兄弟倆按照事先在家裏製定好的旅遊路線圖繼續往前走。到天水瀏覽了我們誰都沒有到過的麥積山石窟,然後一路向南行駛,穿過隴南進入到四川境內,觀賞了九寨溝和黃龍景點後,準備向北到甘南看看紮尕那石林和拉卜楞寺,然後到蘭州上高速直接回家。因為年近七旬的母親在黃龍有了高原缺氧反應,我們在鬆潘縣的川主寺鎮隻休整了一夜零半天,下午就向甘南迭部縣的紮尕那進發了。

從川主寺到紮尕那正好要穿過若爾蓋大草原。說實話,我對穿越若爾蓋大草原有些提心吊膽。因為在我的認識當中,這塊高原濕地具有一定“凶險性”的。紅軍當年長征在這裏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史料記載,約有一萬多紅軍將士長眠於若爾蓋縣的鐮刀壩、包座牧場、班佑草地及紅原縣的色既壩、龍日壩一帶,紅軍走進草地時幾乎瀕臨絕境。

當我們沿213國道出了川主寺後,眼前的一道道山丘漸漸變成了鎏金一般的黃燦燦金山。隨著草地的不斷開闊,這種鎏金般的黃燦也在輻射擴大,一直綿延到了草原的天際盡頭。藍天白雲下,一望無盡黃燦燦的大草原上,點綴著黑珍珠一般的犛牛,潔白的藏包撒落在河邊,再加上悠悠舞動的經幡。置身在此景當中,像是進入到了一個天籟般的夢幻世界裏,給人以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這首歌來:總想看看你的笑臉,總想聽聽你的聲音,總想駐足你的綻放,總想舉舉你的酒樽……我曾在遠方把你眺望,我曾在夢鄉把你親近,我曾默默為你祈禱,我曾深深為你牽魂……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懷抱,就讓這約定凝成永恒……

母親的高原缺氧反應有所好轉,沿路我們走走停停,大草原蔚為壯觀的景致伴隨著我們一路前行,直到我們快進若爾蓋縣城時,才從遙遠的西邊漸漸拉上了天幕。

我們晚上住在讓草原淹沒了的若爾蓋縣城,從客房的電腦裏查閱到了有關若爾蓋大草原的一些情況。原來,若爾蓋草原也稱川北草原,地處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會處,包括四川省的若爾蓋、阿壩、紅原、鬆潘,甘肅省的瑪曲、碌曲,青海省的久治等縣,麵積約5萬平方公裏,海拔在3400至3900米之間,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是中國最平坦遼闊的濕地草灘,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環境,是以牧業為主的藏族聚居地。

若爾蓋曆來是去甘抵青的交通要道,是阿壩州的北路重鎮,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據文獻記載,若爾蓋地區古時屬西戎範圍,先秦時,為析支河曲羌戎轄地,南北朝屬吐穀渾,唐朝初年為鬆州羈縻,貞觀十二年為吐蕃所據,元朝時於今求吉鄉境內設潘州,明代屬鬆潘衛,清朝受鬆潘廳漳臘營管轄,民國時期屬鬆潘縣。1953年6月,建立過渡性縣級行政機構若爾蓋包座行政委員會。1956年7月正式建縣,隸屬於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藏語念作“若尕”,據說意思是犛牛喜歡的地方。據文獻記載,若爾蓋是由一個藏族姑娘的名字而得到的部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