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走近大槐樹(1 / 2)

40年前,我對大槐樹的故事就有所耳聞。那時,爺爺常對我講,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棵大槐樹下。上初中時,曆史老師也給我們講了“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裏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的故事。從那時起,洪洞大槐樹就成了我心目中神聖的故鄉。2009年國慶長假陪朋友到山西平遙拍照片,順便南下到洪洞縣的“大槐樹尋根祭祖園”遊覽了一趟,加深了我對這段曆史的認識。

山西洪洞大槐樹處是一處明代移民遺址。600年滄桑輪回,古槐樹被當作“家”,被稱為“根”,已成為了海內外數以億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如若想追尋大槐樹下發生的一切,還得從元朝末年說起。

元朝末年,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民族矛盾激化,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鎮壓,激戰十餘年,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百姓十亡七八,原本人丁興旺之地變得道路阻塞、人煙斷絕。明初“靖難之役”的拉鋸戰,更是雪上加霜,許多地方出現千裏無人煙的局麵。

當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在燕趙魯豫輪番上演時,東有太行山為屏藩,西有呂梁做遮擋的三晉大地,卻是另番景象。這裏日升月恒,風調雨順,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加之大批難民落足,山西尤其晉南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為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權,從明朝洪武初年(1369)至永樂十五年(1417),曆時50年,僅正史有記載的大規模移民就有18次之多,人數近百萬,遷出的移民主要分布於河南、河北、山東、北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晉北、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堪稱曠古絕今。

明初當時的移民屬官方移民,帶有很大的強製性,可以說一部明初移民史,就是一部移民先祖悲壯的血淚史。據說當年移民時,為防止逃跑,官兵每登記一個,就讓被遷的人脫掉鞋,用刀在小腳趾上砍一刀作為記號,因而直到今天,凡是槐鄉移民後裔的腳上小趾甲都是兩瓣。遷徙時,官兵為防止百姓途中逃跑,往往采用反綁形式,然後用一根長繩連接起來,押解上路。由於路途遙遠,時間長了,背手成為習慣,以後遷民仍大多喜歡背著手走路,其後裔也沿襲了這個習慣。還有現今常用的“解手”一詞來源於遷民。據說在長途跋涉中,人們需要方便時,隻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語言就簡略了,隻要說聲“老爺,我解手”,雙方就都明白了是什麼意思。此後,解手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名詞。

據大槐樹祭祖園管理人員介紹,大槐樹祭祖園舊址為明朝時的一處寺院。當時,這裏有一座創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寺,寺院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僧眾濟濟,香客不絕,再加唐宋以來,又建有賈村驛站,房舍寬廣,常駐驛官,辦理四方來往的公差事務。在寺院旁有一株“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貫通南北的古官道從樹陰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鸛在大槐樹上構巢壘窩,年長日久,老鸛在大槐樹上構築的大如車輪的窩巢星羅棋布,甚為壯觀。明初移民時,官方便在廣濟寺和大槐樹下設局駐員,集中移民,編排隊伍並發給“憑照川資”。當移民從這裏啟程時,依依惜別,不忍離去,走了好遠頻頻回首,隻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下的老鸛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鸛窩就成為惜別家鄉的標誌,幾百年來傳來傳去,有的就將大槐樹及老鸛窩誤傳為村莊了。明朝的廣濟寺和大槐樹,早已被汾河的水衝毀,幸而在大槐樹的東側同根孳生出第二代槐樹,它也有400年的曆史了。二代槐樹幹枯後,同移民子孫世代繁衍一樣,第二代槐樹的北側又同根孳生出第三代槐樹,現在枝繁葉茂,茁壯成長,也有百年的曆史了。如今在尋根祭祖園裏看到的那棵大槐樹,是按照當時樹身圍“七庹零一媳婦”的史料記載雕塑的,這棵七個男人再加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的“大槐樹”,成為了遷民的見證、懷祖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