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0四年五月五日)
學習提示:
發展觀是關於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學習這一講話,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然要全麵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義,即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和可持續地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麵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和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其次,要理解科學發展觀是總結我國發展實踐的重要成果,是對國際發展經驗教訓的合理借鑒,也是基於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經濟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大力推進經濟體製改革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經驗。國際社會發展實踐的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進步,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等等經驗教訓,給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鑒。而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不發達,資源相對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國情,決定了我國長期發展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也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再次,要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不僅是科學思想,而且是一項解決現實問題的重大戰略決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的客觀需要。我國經濟總量不斷增強、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依存度不斷提高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處於結構轉換加快這一重大階段性變化,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麵實現認識上的新飛躍,而當前投資規模偏大、土地供給緊張、就業壓力加大、資源約束增強以及環境汙染加劇等現實問題的存在,迫切需要在發展觀念上有新的突破,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來切實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如何按照黨的******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的要求,根據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斷推進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是我們必須深入思考和認真抓好的重大課題。去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個重要台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曆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將進入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綜合起來看,說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多變;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加速,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經濟市場化程度迅速提高,深化改革進一步觸及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體製創新進入攻堅階段;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世界經濟對我國發展的影響明顯加深;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提高並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難度加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法製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思想活動的獨主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總之,這是一個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和動力又有各種困難和風險的時期,是一個既有難得機遇又有嚴峻挑戰的時期。能不能抓住新機遇、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是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也是對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大考驗。全黨同誌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勇敢地擔負起曆史賦予的使命,帶領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要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科學發展觀對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隻有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才能確保率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我們一定要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結合實際,正確處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麵發展的關係、加快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係、當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係,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麵,推進各項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一、堅持鞏固農業基礎地位,下大氣力解決好“三農”
問題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特別是在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情況下,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最近,黨中央、國務院就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製定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現在的關鍵是把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給群眾,把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確保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要正確處理調整農業結構和發展糧食生產的關係。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對於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積極作用,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同時,我們要全麵、正確地理解和把握農業結構調整的方針,處理好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關係,把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提高農業競爭力上來。許多地方的實踐證明,發展優質糧食生產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要認真貫徹中央關於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政策措施,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推廣先進適用的糧食增產技術,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保障廣大農民特別是種糧農民的利益,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要正確處理挖掘農業增收潛力和開拓非農增收渠道的關係。目前,我國農民的收入一半來自農業,發展農業仍然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和基本途徑。要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充分開發利用各種農業資源,在搞好農業多種經營上多做文章,積極開拓農民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同時,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在市場準入、融資條件、政策支持等方麵創造平等競爭環境,促進以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為重點的農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加快發展。要加強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收費,保障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開辟更加寬闊的農民就業渠道和空間。
要正確處理運用市場機製和發揮政府作用的關係。一方麵,我們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決反對違背客觀規律的瞎指揮和強迫命令。另一方麵,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組織、動員、引導各方麵的力量來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要在創新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體製機製方麵作出更大努力。要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體製機製,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創造更好的體製機製條件。
要正確處理增加政府投入和吸引社會投資的關係。農業的重要性和弱質性決定了必須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人,這也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要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製,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麵的積極性,積極運用貼息、補助、獎勵、稅收優惠等多種手段,推動各類社會資金參與開發農業,參與發展農村經濟社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