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博弈就是遊戲
博弈的英文為“game”。在英語中,“game”是指人們遵循一定規則的活動,進行活動的人的目的是讓自己“贏”。而自己在和對手競賽或遊戲的時候怎樣使自己贏呢?這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策略,還要考慮其他人的選擇。
一天晚上,你參加一個派對,屋裏有很多人,你玩得很開心。這時候,房屋突然失火,火勢很大,無法撲滅,此時你想逃生。你的麵前有兩個門,左門和右門,你必須在它們之間作出選擇。但問題是,其他人也要爭搶這兩個門出逃。如果你選擇的門是很多人選擇的,那麼你將因人多擁擠、衝不出去而被燒死;相反,如果你選擇的是較少人選擇的,那麼你將順利逃生。這裏暫不考慮道德因素,你將如何選擇呢?
這其實就是博弈。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奧曼在權威的《帕爾格雷夫大辭典》中,對“博弈論”詞條的解釋十分精辟和凝練。他認為,博弈論描述性的名稱應是“互動的決策論”,因為人們之間的決策與行為會形成互為影響的關係,一個主體在決策時必須考慮到對方的反應。
通俗地講,博弈就是指在遊戲中的一種選擇策略的研究。博弈的英文為“game”,我們一般將它翻譯成“遊戲”。而在西方,“game”的意義不同於漢語中的遊戲。在英語中,“game”是指人們遵循一定規則的活動,進行活動的人的目的是讓自己“贏”。而自己在和對手競賽或遊戲的時候怎樣使自己贏呢?這不但要考慮自己的策略,還要考慮其他人的選擇。生活中博弈的案例很多,隻要涉及人的互動,就有博弈。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主管,為人比較正直,說話也比較直白,經常不注意方式、場合。有一次,小王上麵剛好空出一個經理的職位,本來小王是最有希望晉升的,這件事也讓小王高興了好一陣子,沒想到,老板卻把小王叫到辦公室,說這個職位要以外聘的方式填補,暫不考慮內部員工的升遷。小王頓時猶如被潑了一瓢冷水,不悅的情緒立刻表現出來,雖然他沒有對老板說什麼,但在私下裏卻牢騷滿腹。因為沒有誰比小王更適合這個職位了,小王在這家公司的業績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而且頗得下屬的愛戴和佩服。
小王實在不理解老板的想法,他準備與老板好好談一下,所以小王又找到老板,並陳述自己的功績,可老板還是堅持己見。小王有點兒憤怒了,一氣之下,向老板提出了辭職。他覺得憑自己對公司的貢獻,老板是不會同意的。沒想到,老板居然同意了。第二天,新經理的職位被和小王地位一樣、能力卻沒有小王強的小李擔當了。其實,當天老板也對小李說了與小王同樣的話,但小李卻沒有任何抱怨。結果小王由於不能克製自己的不良情緒,把升遷的機會拱手讓給了他人。
在上述案例中,小王和老板之間就是一場博弈,一場職場的博弈,也是一次人際關係的互動。老板對小王說了一番話,目的是要看小王的反應,他要根據小王的反應再作出自己的判斷。結果小王牢騷滿腹,惹得老板不滿,好機會自然落不到他身上。
博弈涉及的“遊戲”範圍甚廣:人際關係的互動、球賽或麻將的出招、股市的投資等,都可以用博弈論加以解釋。可以說,紅塵俗世,莫不博弈。博弈論探討的就是聰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動以及如何與對手互動。人生正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組成,你我皆在其中,競相爭取高分。
博弈大智慧
博弈論探討的就是聰明又自利的“局中人”如何采取行動以及如何與對手互動。人生正是由一局又一局的博弈所組成,你我皆在其中,競相爭取高分。
(第二節 今天,你博弈了嗎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有一種資源為人們所需要,而這種資源又具有稀缺性或者說總量是有限的話,就會產生競爭。競爭需要有一個具體的形式把大家拉到一起,一旦找到了這種形式,競爭各方就會開始一場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