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一個天氣晴朗的午後,他心想:為什麼睡在窗邊的人可以獨享看外頭的權利呢?為什麼我沒有這樣的機會?他覺得不是滋味,他越這麼想,就越想換位子。他一定得換才行!有天夜裏他盯著天花板瞧,另一個人忽然驚醒了,拚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鈴叫護士來。但這個人隻是旁觀而沒有幫忙——盡管他感覺同伴的呼吸已經停止了。第二天早上,護士來的時候那人已經死了,隻能靜靜地抬走他的屍體。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人開口問,他是否能換到靠窗戶的那張床上。他們搬動了他,幫他換位子,使他覺得很舒服。他們走了以後,他用手肘撐起自己,吃力地向窗外望去……窗外隻有一堵空白的牆。
自私,讓他失去了一個夥伴,自私讓他再也無法領略那如畫的風景,自私讓他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狹隘,自私,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自私,隻會讓我們步入生命的死穀,在人性陰暗的“無間道”中經受著煉獄般的痛苦與煎熬,永遠得不到陽光與雨露的滋潤……
所以,克製自己的自私本性,代之以無私的分享:自己有蛋糕時,懂得與別人分享;當別人有困難時,懂得善待他人。這些都不是很複雜、很困難的事,有時候隻不過是舉手之勞,不僅能輕鬆地一起分享喜悅,給別人力量,還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滿足,何樂而不為呢?
心靈追問:
如果我想要將好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但內心裏又實在舍不得,這時候,我該怎樣做呢?
重要的是分享的比例
讀到關於分享的話題,也許你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我自己擁有的東西就不多,即使與別人分享,對別人來說也是一點極其微薄的心意,甚至有可能一點忙都幫不上,這樣的話,還不如我自己擁有,至少這些東西的力量和價值會更集中一些,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實,這個困惑是很有普遍意義的,特蕾莎修女經曆過的一件事會為你提供一個完美的答案。
一天傍晚,在加爾各答的街上,一個乞丐走過來對特蕾莎修女說:“修女,每個人都奉獻給你,我也想奉獻給你。今天一整天我隻討到29分錢,但我想把這些錢都給你。”
修女當時想:“如果我收下的話,他今晚就一定會餓肚子。如果我不收,又一定會傷害他。”
於是修女伸出雙手麵帶微笑地收下了那29分錢——這29分錢對修女來說幾乎沒有什麼用。這時,修女驚奇地看到,乞丐竟然笑了,而且笑得非常燦爛。修女就想:“也許他發現:即使像他這麼一個卑微的乞丐,如果願意的話,原來也是可以對他人有所幫助的。”
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在熾熱的太陽底下坐了整整一天,隻討到了29分錢,卻全數奉獻給了修女。29分錢雖然微不足道,但其中所包含的心意卻是無比貴重的。
這個故事更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對於分享者來說,重要的不是分享的總數,而是分享的比例。乞丐將他的一天所得毫無保留地送給了特蕾莎修女以及她所服侍的窮人,他分享的比例就是百分之百,百分之百的付出,比千萬元的巨款更能打動人心。
所以,不要因為你能夠給予別人的東西太少而放棄這種分享,隻要你的心意是真誠的,就能夠給別人帶去溫暖。
湯米是英國一家私立中學的學生。他是一個善良而又樂於助人的孩子。在他家附近,住著一對老夫婦。湯米每天早晨上學都能看見這對老夫婦孤單的身影,雖然他們的衣著都非常整潔,但是可以看出,無論是衣服的樣式還是布料,都已經有很多年頭了。老夫婦的身體都不好,而且妻子還雙目失明,下肢癱瘓,每天隻能坐在輪椅上,由她的丈夫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