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特蕾莎修女的人都知道,雖然特蕾莎修女淡泊名利,但她的威望、她的感召力仍然給她帶給了許多幫助。特蕾莎修女的工作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很順利,起初,在天主教會內部,即使是苦修的神父也對她全力以赴的仁愛實踐不以為然,甚至認為她大錯特錯,是走火入魔。她和她的團隊曾經被多個國家的政府驅逐出境,甚至有人跟在她們身後振臂高呼:“滾回印度去!”
有人指責她對窮人的疾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為她從來不譴責和抗議不合理的體製。
當人們真正認識特蕾莎修女時,就都被她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在她的感召力下,所有對她不利的指責都慢慢平息了。
自從1850年以來,梵蒂岡就再沒有批準過新的修會成立了,可1950年10月的一天,羅馬教廷竟然批準了她的申請,同意她在加爾各答創辦一個嶄新的修會。這時特蕾莎修女的仁愛事業隻不過剛剛開展了兩年多,但羅馬教皇就認可了這個年輕的新修會。這對於規矩重重的羅馬教廷來說,是一個異常迅速的承認,也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承認。在她的感召下,她的修會從10人發展到12人,再到現在的十幾萬人。
在印度,隻要染上了麻風病,就會立刻被當做垃圾丟棄,成為卑賤的不可觸摸者——被迫流浪到荒郊野外,與社會完全隔絕。特蕾莎修女打算立即著手成立一個麻風病收容中心,但是,這個決定很快就遭到了市民們的強烈反對,特蕾莎修女隻能和其他修女們做起了流動診所的工作,她們親自為病人清洗、打針、包紮傷口,並像朋友一樣地撫慰他們,鼓勵他們。她總是說:“如果你們希望人們改變對你們的態度,那麼,你們必須首先改變自己對自己的態度。”
終於,她的行為和語言,以及所深含的慈悲與善良,深深地感動了許多本性淳厚的人,他們紛紛慷慨解囊。到1957年年底,印度政府終於同意特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的郊外,一個叫哥布拉的地方,建立第一所麻風病收容中心。1961年,印度政府終於同意撥給特蕾莎修女一塊土地作為收容中心。
特蕾莎修女請求教皇批準仁愛傳教修女會成為教皇直接管轄的國際性修會。特蕾莎修女說:“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成立會院為窮人服務了。”
教皇接受了特蕾莎修女的申請,對於這個文弱修女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他似乎都無法拒絕,仿佛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推動著他似的。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特蕾莎修女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會所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到1997年特蕾莎修女逝世時,仁愛傳教修女會已在世界各地開辦了六百多所會院,分布在127個國家,共有修女修士7000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別來自117個國家,有很大一部分修女來自印度的中產階級,有的甚至是出生於婆羅門階層的貴族小姐。
特蕾莎修女並沒有特意做什麼,她的事業之所以能發展到全世界,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是感召力讓她的道路越走越寬,是感召力讓人們無法也不忍心拒絕她的請求。
心靈追問:
為什麼特蕾莎修女有這麼大的魔力呢?和她相比,我缺少哪些魅力呢?
讓戴安娜王妃感到羞愧的個人魅力
特蕾莎修女的個人魅力,讓世界震撼。我們從特蕾莎修女的臉上能感受到一種慈悲和憐憫。很多與她接觸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她身上有一種神奇的魅力,隻要與她接觸,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她抓住,被她吸引。這就是特蕾莎修女的感召力所在。這種感召力並不是因為她所講述的天堂,而是因為她的簡樸、真實、自然,因為她在真誠的微笑之中所流露出的適度的批評,因為她毫不做作、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的人性。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帝無所不在的慈愛,像瑰麗的玫瑰花瓣一樣撒落在她孱弱的身上,並成了一種讓人感受得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