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數理化學之謎(2)(1 / 3)

假如阿爾哈森有一群門生,能將他的思想觀念發揚光大,那麼人類的科學發展史便可能早已改寫。

例如,阿爾哈森證明將一件物體放在黑暗房間外麵,讓物體反射光線透過小孔,可在黑暗房間內的白屏幕上形成這件物體的顛倒影像,而這正是攝影術的最基本原理。但那時沒有人想到將這個原理加以應用,否則照相機就可能成為中古時代埃及的一項發明了。透鏡本來也有相似的利用價值,可是也無人加以利用。阿爾哈森追尋探索的範圍涉及多方麵的知識,這從他對阿思溫大壩的遠大眼光,可見一斑,不過他似乎對眼睛的研究,特別專長。他對眼球結構的描寫,為後來的發明家發明透鏡奠下基礎。由於他對眼球結構的描述正確,1246年他的光學論文譯成拉丁文後,大部分采入標準醫學書籍。今日英文中眼球水晶體一字來自拉丁文小扁豆,因為阿爾哈森當日談到眼睛這一部分時,把水晶體形容為小扁豆狀。

阿爾哈森是中古時代的科學家,其超時代又最不同凡響的一點,是喜歡引用真憑實據來證明各種假設正確無誤,而並非任何時候都把阿基米德或亞裏士多德等古代權威的說法奉為萬應靈藥。據說伽利略曾自比薩斜塔拋下輕重不一的物件,以否定亞裏士多德所說重物比輕物下降較快的說法,事實上阿爾哈森做這個實驗比伽利略還要早。在阿爾哈森設計用來測驗其假設的許多實驗中,最具有成效的也許是測驗光線折射的辦法。例如他將一個玻璃圓筒放進水中,測驗光線透過不同密度的介質時會發生怎樣的折射。他還進行了各種實驗以確定透鏡的放大性能,又建造了一副車床用來製造曲麵透鏡。

在因循守舊的文化環境中,無論宗教領袖或政治領袖都很可能排斥“危險”的新見解,因此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但需要想象力,而且需要勇氣。阿爾哈森1039年逝世後足足600年內,他的科學方法,仍被許多人視作瘋癲的表現。

阿爾哈森生在回教世界哲學與科學思想百家爭鳴時期。穆罕默德逝世後不到100年,回教信徒已建立從印度伸展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大帝國。雖然帝國不久便瓦解,但宗教、經濟,甚至語言仍然大致統一。撒馬爾罕、巴格達、開羅、托利多、柯多瓦,及其他大城市,都成了回教世界知識互通的中心。

阿拉伯人在思想上兼收並蓄,從希臘、猶太、波斯民族及信奉基督教的敘利亞人中吸收他們感興趣的思想,以及建築術等學問。不過他們最向往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思想,又將古代哲學與科學著作翻譯過來,供回教世界的學子閱讀研究。雖然當時西班牙柯多瓦市的學府因已擁有圖畫60萬冊而聞名,但西歐其他地區則陷入無書可讀的深淵。直至12世紀時,才有一位阿拉伯哲學家阿佛洛斯借個人著術,將亞裏土多德的思想重新介紹到基督教徒支配的歐洲。

大部分回教徒接受古希臘人對自然現象的解釋,隻有阿爾哈森和其他幾位極具慧眼的思想家質疑,據說在實驗物理學和醫學方麵寫過250卷書的阿維辛納(980-1037)即其中之一。這些學者對歐洲的科學思想影響極大。今天英文中的某些數學和化學名詞就是從阿拉伯語而來。氨、硼砂、硝酸和硫酸等不過是回教科學家鑒定的眾多化合物中幾種而已;他們的零和十進法概念演變成現代算術和數目字,使我們得益不少。如果沒有這些概念,就不會有現代人每天都用的阿拉伯數字了。

金字塔能量之謎

在全世界研究金字塔的浪潮中,真是一謎未解,一謎又起。說法越來越多,也愈來愈離奇,被它吸引的人也日益增加。近些年來,忽然又冒出一項所謂“新發現”,在西方接連出版了幾十本洋洋灑灑的專著,上百篇的論文,成千上萬人在試驗、探討,它的熱潮方興未艾。這項“新發現”就是當前蜚聲歐美各國的“金字塔能”。它說的是金字塔形的構造物,其內部產生著一種無形的、特殊的能量,故稱之為“金字塔能”。據說,這種能量有著許多用途和奇特的功效。

故事還得從頭講起。

20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布菲的法國人來到埃及,進入胡夫金字塔參觀。

在胡夫墓室內,他發現一些幹癟的小動物屍體。看樣子它們自己跑進來,已死去很久。室內雖然並不幹燥,但屍體一點也不腐爛發臭。布菲十分納悶,沉思了一會,突然靈機一動,他想可能是金字塔形的建築使它們變成了木乃伊。回國後,他按胡夫金字塔千分之一的比例,用木板製作了一個缺底的小金字塔模型。他把模型按南北方向放置,在中軸線距塔底三分之一高的地方,即胡夫殯室的位置上安放了一隻剛死的貓。奇怪的現象發生了。過了一些日子,死貓成了一具木乃伊。布菲又對其他的有機物進行試驗,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此後,捷克無線電工程師卡裏爾·杜拜爾偶然翻閱布菲的論文集時,讀到布菲用馬糞紙做胡夫金字塔模型試驗情況。杜拜爾心想,這種實驗太容易了,不妨自己也來試試。於是,他用三毫米厚的馬糞紙,按胡夫金字塔的比例,做了幾個30厘米高的模型,進行第一次實驗。結果他吃驚地發現,放在模型內的牛肉、羊肉雞蛋、花朵、死青蛙、壁虎等果然變幹而不腐。實驗獲得初步成功後,他就與布菲通信,兩人保持著經常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