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羅德尼的機器人,再來看看索尼公司的電子狗“愛波”。它非常頑皮可愛,白色感應器能使它感知到周圍的變化,它還能與主人進行情感溝通。索尼公司愛波狗的發明人東戶博士介紹說:假如我們善待愛波,體貼愛護它,它就會變成一個好孩子;要是我們管教無方,它就會變成壞孩子。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就連這些設計者也難以預料。
先進的人工智能機器正在食物鏈的另一端——眾多的機器昆蟲身上得以表現。羅德尼認為:僅靠一隻蜜蜂建不起一個蜂巢,許多蜜蜂在一起就可以建蜂巢。他把一群機器昆蟲聚在一起,看看它們能做出什麼來。結果是:這群觀望的機器昆蟲,它們交流信息,並建立了對戰場全局的把握。
傳統觀點認為機器人就是機器。這話雖然不假,但新一代的智能機器人卻更像我們的朋友,我們將來該如何與它們相處呢?把它們當做朋友還是工具?兩者應該兼而有之。
現在地球上約有100萬個機器人,其中絕大部分在汽車製造廠工作,其餘的則“就職”於加工行業。少量出類拔萃的機器人在太空探索或在安全保衛等領域擔負著比較複雜而艱巨的使命。
誠然,大部分機器人將仍然隻是在裝配線上埋頭苦幹,但新一代智能機器人將擺脫所擔當的藍領工人角色,改而從事服務業。1999年,世界服務業機器人估計有6600個,其中半數是小型家庭機器人。按價值計算,用於醫學操作的機器人占的份額最大(42%),其次是用於海底研究的機器人(37%)。在強調精密性的外科手術領域,機器人的研究與應用將會取得驚人的進步。
機器人進入家庭也是指日可待。研究人員正在設計許多配有馬達和傳感器、近似於機器人的家用電器。如吸塵機器人。另外,娛樂機器人也是發展趨勢。
機器人的誕生開辟了技術革命的新時代。
青黴素的問世
青黴素是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製出來的藥物,它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這一醫藥學上的重大發現完全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促成的。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國倫敦聖瑪麗醫院的細菌學家弗萊明像往常一樣,來到了實驗室。在實驗室裏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齊齊排列著很多玻璃培養器皿,這些都是有毒的細菌,弗萊明收集了它們,是在尋找一種能夠製服它們,把它們培養成無毒細菌的方法。其中一種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像葡萄球狀的細菌,存在很廣泛,危害也很大。弗萊明試驗了各種藥劑,力圖找到一種能殺滅它的理想藥品,但是一直沒有成功。
弗萊明來到架子前,逐個檢查著培養器皿中細菌的變化。當他來到靠近窗戶的一隻培養器前的時候,他皺起了眉頭,自言自語道:“唉,怎麼搞的,竟然變成了這個樣子!”原來,這隻貼有葡萄狀球菌標簽的培養器裏,盛放的培養基發了黴,長出一團青色的黴花。弗萊明沒有馬上把這培養器交給助手倒掉,而是仔細觀察了一會兒。使他感到驚奇的是,在青色黴菌的周圍,有一小圈空白的區域,原來生長的葡萄狀球菌消失了。難道是這種青黴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狀球菌殺滅了嗎?想到這裏,弗萊明興奮地把它放到了顯微鏡下進行觀察。結果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狀球菌已經全部死去,隻留下一點枯影。他立即決定,把青黴菌放進培養基中培養。
幾天後,青黴菌明顯繁殖起來。於是,弗萊明進行了試驗:用一根線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狀球菌,放到青黴菌的培養器中,幾小時後,葡萄狀球菌全部死亡。接著,他分別把帶有白喉菌、肺炎菌、鏈狀球菌、炭疽菌的線放進去,這些細菌也很快死亡。但是放入帶有傷寒菌和大腸杆菌等的線,這幾種細菌照樣繁殖。
為了試驗青黴菌對葡萄狀球菌的殺滅能力有多大,弗萊明把青黴菌培養液加水稀釋,先是1倍、2倍……最後以800倍水稀釋,結果它對葡萄狀球菌和肺炎菌的殺滅能力仍然存在。這是當時人類發現的最強有力的一種殺菌物質了。
可是,這種青黴菌液體對動物是否有害呢?弗萊明小心地把它注射進了兔子的血管,然後緊張地觀察它們的反應,結果發現兔子安然無恙,沒有任何異常反應。這證明這種青黴菌液體沒有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