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人體生命之謎(3)(1 / 3)

癌細胞隻會發出噪聲,它們演奏的是一首氣氛緊張的樂曲。因而科學家們設想:可以研製一種人造“耳”,通過識別細胞的“歌聲”來診斷癌症等疾病。這種人造“耳”必須小巧玲瓏,專門用於聆聽細胞歌唱。隻要將它們注射到人體血管中,人造“耳”就能像微型聽診器那樣,密切注視人體的新陳代謝,尋找和發現病變細胞。由此可能會出現一種獨一無二的疾病診斷法,人類與疾病鬥爭的史冊也將揭開嶄新的一頁。

人工單性生殖

1918年,美籍德國人勒布用簡單的化學刺激代替精子,引起了海膽卵的發育,從而發現了人工單性生殖。

人工單性生殖,亦稱人工孤雌生殖、人工單性發生。對有性生殖的動植物的卵給予人工刺激,在沒有精子的條件下,也能使之在發育上產生一定的變化,這被稱為人工單性生殖。

把蠶的未受精卵接觸硫酸或用刷毛擦觸,可引起其發生早期的變化,這是19世紀以來為人們所熟知的;但從20世紀初開始趨向於用海膽和蛙卵作實驗材料,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科學家勒布把海膽用酪酸和高滲海水處理,成功地獲得了幼體和成體。

在今天,對棘皮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魚類等進行了廣泛的實驗,就連像家兔那樣的高等動物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這種方法雖可分為化學的和物理的兩大類,但因動物種類不一樣,分別有不同的適用方法。例如對海膽,除用酪酸以外,還可以用尿素、皂堿、合成洗劑、酚等刺激未受精卵,進而再用高滲海水進行處理。經過這樣處理的卵,能產生與受精卵相同的受精膜,然後開始卵裂。這些研究既有助於說明受精現象,同時也對遺傳學有所貢獻。在植物方麵同樣的研究雖然很少,但對褐藻類的墨角藻等應用與海膽同樣的處理方法,也會得到分裂的例子。

肝髒抽出液可治惡性貧血

1924年,美國醫生邁諾特發現貧血病的肝髒療法。從那以後,曾經讓醫學界束手無策的惡性貧血病就成為了一種可治之病。

邁諾特1885年生於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是哈佛大學的學生,1912年取得醫學學位,一度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作,後於1915年又回到波士頓,像他祖父、父親和叔叔一樣在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彼得·本特·布裏格姆醫院工作。

邁諾特對研究血液病特別是惡性貧血非常感興趣。人一旦患病,紅細胞數目呈進行性下降,常能危及生命。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惠普爾曾報道過食物中的肝髒可以顯著提高貧血病人紅細胞數量的許多試驗(盡管未涉及到惡性貧血),這些報道對邁諾特有很大的啟發。

邁諾特已確定惡性貧血是由於缺乏維生素引起的營養缺乏病,因為這種病常伴有胃液中鹽酸的缺少。由於消化功能減退,導致某種維生素的吸收量低於正常,但這並不影響在貧血病人的食譜中添加肝髒,因為肝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1924年邁諾特與其助手墨菲開始對惡性貧血病人進行肝髒療法,到1926年共觀察了45例,取得了驚人的療效。從那以後,惡性貧血病就成為了一種可治之症,邁諾特也因此獲得了193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DNA的雙螺旋結構

1953年,英國科學家克裏克與美國科學家沃森共同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確認為遺傳物質之後,生物學家們不得不麵臨著一個難題:DNA應該有什麼樣的結構,才能擔當遺傳的重任?

因為它必須能夠攜帶遺傳信息,能夠自我複製並傳遞遺傳信息,能夠讓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以控製細胞活動,並且能夠突變並保留突變。這四點,缺一不可,那麼,如何建構一個DNA分子模型解釋這一切呢?

當時主要有三個實驗室幾乎同時在研究DNA的分子模型。

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富蘭克林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當X射線照射到生物大分子的晶體時,晶格中的原子或分子會使射線發生偏轉,根據得到的衍射圖像,可以推測分子大致的結構和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