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地球奧秘(4)(3 / 3)

自從開展南極科學考察活動15年以來,中國科學家們一直在荒無人煙的南極艱難地跋涉,苦苦地尋覓。如今,他們終於如願以償。據初步測定,這是一顆鐵隕石。

作為唯一可以向人們揭示宇宙物質結構和太陽係早期形成奧秘的珍貴樣品,隕石一向獨受人們青睞。科學家們給它取了個可愛的名字一宇宙的使者。而與其他大陸的隕石相比,科學家們對南極隕石情有獨鍾。科學家們為什麼會厚此薄彼呢?

原來,幾乎所有的“最”都被南極隕石獨占而去。諸々地球年齡最長、保持原狀最好,類型最多、儲存量最大等等,顯而易見,南極隕石具有更高的科學價值。難怪大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都樂此不疲。

早在1912年,澳大利亞南極探險隊在南極發現了第一顆隕石。接著,一些科學家紛紛去南極探險,都希望能找到珍貴的宇宙使者。到1968年,科學家們先後找到6顆南極隕石。

1969年,人們在南極地區發現了代表4種類型的9顆隕石。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整個科學界。隨後,全球開始出現一股南極熱。對“宇宙的使者”一往情深的人們越發心馳神往起來。

在昭和南極基地以南300千米處的大和山一帶,日本科學家竟驚喜地找到4000餘顆隕石;美國科學家也不甘落後,在麥克默多南極考察站找到隕石800多顆。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共有11000多顆南極隕石被科學家們發現,大大超過了過去200年間在地球其他地區所發現的隕石總數。使南極大陸這個不毛之地,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隕石富倉”。吸引著千千萬萬的科學家們為之奔波。

根據曆史統計規律,每1000萬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麵上,平均每年隻有5次隕石降落。南極大陸盡管地域遼闊,一年也不過7次。那麼,南極的隕石為什麼會遠遠超過地球表麵的平均數量呢?難道它具有某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有人認為:南極如此豐富的隕石是由於隕石雨造成的。針對這一觀點,科學家們則提出異議,各種各樣的隕石在南極的分布很不均勻,其物質組成及年代也有較大差另《J。顯然,它們是在不同的時期降落的,絕非一兩次的隕石雨造成。

根據南極隕石較小的特點,科學家們指出:這一現象得歸功於南極地區強勁的下降氣流。下降風不僅吹散了冰麵上的雪,而且也把小粒隕石搬運到冰麵與雪區交界的坡地,從而使考察隊員能夠一目了然;而在地球其他地方,這麼小的隕石極易同其他石塊混淆,很難被人發現。

除此之外,科學家們認為,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隕石降落地表後,在大自然中曆經風吹雨打,有些未被人們發現便已被破壞;而在冰雪皚皚的南極大陸,既無流水侵蝕,氣溫終年又在0°c以下,這天造地設的“天然冰庫”自然可以使隕石在此“安居樂業”。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測定發現,南極隕石的年齡大多為50萬—70萬年,壽命最長的達150萬年。這正說明了南極隕石是在過去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積累起來的,才會如此眾多。

為了說明南極隕石的成因,1978年,日本冰川學家長田提出了一個新設想,他認為:降落在南極大陸上的隕石是和冰雪混在一起的,並隨著冰川由陸地向海流動而進人南大洋。其中一部分冰川被山地阻隔,流動速度逐漸減緩,因而滯留在某些特定地區。天長日久,這些冰川的表麵逐漸消融,於是隕石就顯露出來了,最終在冰麵上富集起來。

為驗證長田的這種設想,科學家們對隕石集中的阿蘭山脈進行了實地考察,並驚訝地發現,離海岸幾百千米的阿蘭山,因地勢高於冰蓋,從而使冰川移動速度顯著減慢,每年隻有2—3米,表麵冰的消融速度則為每年3—5厘米。這些數據有力地支持了長田的觀點,但是,這或許並不能說明南極隕石富集之謎已經解開了。何況,在尋找南極隕石的漫漫長途中,人類才剛剛起步。

據科學家估計,在南極地區,重量大於3千克的隕石共有76萬顆,遺憾的是,其中絕大多數已隨著流動的冰川進人南大洋而石沉大海了。但是,仍有相當數量的隕石等待著不畏艱辛的人前去尋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