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專家的考察,這口石棺總容量還不到300升,而每年從這口石棺中流淌出來的水卻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災之年,石棺仍為當地居民提供澄清的聖水。據當地的居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某一夏天,石棺還溢出水來。
1961年,石棺內的水源之謎吸引了兩位來自格累諾市的水利專家。他們試圖解開石棺內的水源之謎。
最初,水利專家認為這是滲水或凝聚現象,於是想方設法墊高石棺,使它與地麵隔開;為了揭謎,他們還用塑料布將石棺嚴嚴實實地包起來,以防外界雨水滲人石棺中;為了防止有人往棺內灌水,在石棺旁設崗,日夜值班。所有的辦法都未使石棺內水源斷絕。專家們用科學的方法對石棺內的水進行鑒定,發現棺內的水即使不流動,水質也是純淨不變的,似乎石棺內的水能夠自動更換一樣。
其後有許多科學家也試圖解開這個謎,結果都未能願。
樓蘭古城為何消失
在絲綢之路上,曾經活躍著一個高度文明的古代王國一樓蘭。作為西漢三十六國之一,它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曆史。公元4世紀以後,這個王國突然神秘地消失,成為“城郭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昔日名城沉於流沙之下,通往樓蘭的古道也被沙漠淹沒,留給人們的隻是無限的悲涼與懸念。圍繞樓蘭古城興衰的一係列問題遂成千古之謎。樓蘭綠洲是怎樣消失的?樓蘭古城是如何興衰的?樓蘭人又是如何生產生活的?這些問題千餘年來,始終牽動著人的。
樓蘭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東部邊緣。這裏地勢險要,沙丘縱橫,風蝕而成的“雅丹”地形如同此起彼伏的波濤。四周沒有任何植物,全然一片淺黃和淺灰,是一個沒有生命的荒涼寂寞的世界。古往今來,不計其數的商販、香客、僧人、盜墓賊、探險家在此迷路喪生,樓蘭因而有了沙漠“百慕大”之。
東晉僧人法顯赴印度取經曾途經此地,他在遊記中形容這裏的自然景觀,“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13世紀初,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從歐洲到中國也途經樓蘭,他形容說:“這片沙漠是許多罪惡與幽靈出沒的場所,它戲弄往來的旅客,使他們產生一種幻覺,陷人毀滅的深淵。”
19世紀以前,人們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帶的古代文明幾乎一無所知,這裏隻有極少數來自鄰近地方的盜墓賊問津。他們把沙漠古城中發現的文物帶到和田及喀什集市上叫賣,這引起了歐洲旅行家的注意。
1895年2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首先闖人羅布地區,打破了羅布沙漠的沉寂。在考察過程中,由於突遇風暴,斯文?赫定險些喪命。虧得一隻水鳥將他引至一小水潭邊,才使他幸免於難。
斯文?赫定的第二次塔克拉瑪幹之行則充滿了戲劇性。1899年9月,斯文?赫定在瑞典國王奧斯卡和百萬富翁貝爾的資助下,開始了對塔克拉瑪幹的第二次探險。斯文?赫定一行駕小舟沿葉爾羌河進人塔裏木河,抵達若羌綠洲。1900年2月,他又組織一班人馬向羅布泊荒原進發,3月29日深人到羅布泊西北岸。在準備宿營時,他發現鐵鏟不慎遺失在昨天停留的地方。茫茫沙漠,水是性命攸關的東西,而鏟又是他們唯一的挖水工具。斯文?赫定不得不命令向克。
艾爾德克強忍饑渴立即出發,幸運地找到了這把鐵鏟。就在他返回途中,突然狂風大作,飛沙打在臉上使他無法睜眼,他迷失了方向。風暴停息後,艾爾德克麵前出現了一些高大的泥塔和房址,起初他以為這是千年難遇的“海市蜃樓”,但走進一看才發現這是一座被風沙半沒的古城。當艾爾德克帶著古城中的木雕,並將所遇的一切告訴斯文?赫定時,斯文?赫定欣喜萬分。他的工作日記記錄了這位探險家當時激動的心情:“這些精巧的蝸卷文和草葉文雕刻使我眼花繚亂了,我打算再回去,但是這想法太愚蠢!我們隻有兩天的用水,於是我決定明年冬天做好準備,無論女何也要回到那座古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