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H中還可發現,有的細菌酷似地球細菌,其分子結構為與磁鐵和巴伐利亞硫化鐵相似的單細胞物質,這也為火星上有微生物存在的推論提供了證據。當然,美國航天航空局僅用“有力的證據”“有待進一步調查證實”等字眼,盡量避免使用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的肯定性語言。
克魯局長解釋說:“隕石中發現的火星上存在與地球細菌相似的單細胞生物痕跡,並不是說火星上過去就一定存在高等生物。”
有關的詳細研究成果刊在《探索者》上。關於火星上生命體存在與否的話題,今後必將有進一步的爭論。
總之,對火星是否擁有低等的生命形態這一問題,目前我們還無法做出肯定與否定的回答。
土衛六是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它的直徑約5800千米,是太陽係中最大的一顆衛星。它也是太陽係裏已知的唯一具有真正大氣層的衛星。根據1944年奎伯對其光譜的分析,認為它的大氣主要由甲烷和氫組成,其大氣壓在0.1—1個大氣壓之間。也就是說,其大氣密度雖不及我們地球,但比火星大氣卻要密得多。土衛六的表麵溫度,因距太陽較遠,大約維持在零下150C。
根據科學家對生命起源的實驗研究,人們知道,用紫外線照射甲烷和氫,就能形成許多有機化合物,如乙烷、乙烯、乙炔等。事實上,1979年9月,“先驅者11號”宇宙探測器在距離土衛六356000千米處拍攝到的照片顯示,這顆衛星呈現桃紅色。這表明它的大氣中確實含有甲烷、乙烷、乙炔等,還可能有氮的一些成分。乙烷、乙炔的存在使人們相信,土衛六上有可能找到更複雜的有機物。因此人們認為,在土衛六表麵可能存在一層比較複雜的有機物組成的海洋和湖泊,其情形也許酷似地球生命發生前夕的所謂“有機物海”。如果這一推測是可靠的,目麼土衛六上就很可能存在一些原始的生命形態。
1980年底,“旅行者”號飛船飛臨土星上空時,人們曾期望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有關土衛六的信息。遺憾的是,它隻發現土衛六的大氣並不像早先所認為的以甲烷為主,而是以氮為主,氮約占98%,甲烷占不到1%。此外,還有乙烷、乙烯、乙炔和氫。值得高興的是,在紅外探測資料中,發現其雲層頂端含有與生命有關的分子,可能是屬於生命前的氫氰酸分子。但是,由於它的大氣幾乎完全呈霧狀,妨礙了飛船對土衛六表麵的觀測。因此土衛六上是否真有生命,也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第三顆引起人們注意的可能擁有生命的天體是木星的衛星木衛二。
木衛二,直徑為3000千米左右,在木星的衛星中屬第四大衛星。根據近紅外波長的光譜分析,這個衛星的表麵存在大量由水構成的冰。而根據其平均密度為3.03克/立方厘米來估算,它可能有一個厚約100千米的由冰和液態水組成的殼層。1979年3月,當“旅行者號”飛船飛越木衛二上空時,人們曾非常驚奇地注意到,木衛二具有奇特的與眾不同的外貌,分布著許許多多縱橫交叉的條紋,猶々一大堆亂麻。經分析,這些條紋應是木衛二冰殼上的裂紋,其中有些裂縫的寬度可能有數十千米,長達1000千米,深為100—200米。更有意義的是,人們還注意到,這種像亂麻一般交叉的裂縫具有褐色的基調,與其周圍顏色淺得多的部分相比,顯得輪廓分明。對這種褐色物所作的光譜分析表明,它們很可能是有機聚合物。據此,人們推測,當木衛二從原始星雲中形成時,可能也和地球等天體一樣,聚集一些來自原始星雲的甲烷和氨。以後,這些氣體可能在內熱的作用下不斷地釋放出來,當其滲透到表麵時,便會在太陽紫外線輻射和來自木星的帶電粒子的激發下,合成為有機物。盡管同樣的輻射也會摧毀這些有機物,但液體水卻能保護它們,甚至還會促使它們進一步水解,複合形成氨基酸,為生命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與此同時,來自地球的一項發現也啟發著人們的思考。那是在南極的幹穀,有一些常年冰封的湖泊。極其微弱的陽光在透過上部厚厚的冰層以後,到達湖底已是微乎其微。然而,當人們潛人這冰冷的、幽暗的湖底時,卻意外地發現那裏生活著一大片藍綠藻,它們就靠這微弱的陽光生活。木衛二盡管離太陽比地球遠得多,且溫度低,陽光弱,但並不比南極湖下的環境差。而且由於自轉和公轉的耦合關係,它有長達60小時的白晝。因此在一些裂縫剛剛破裂開來的地方,水體裏將有可能接受到較充足的陽光,從而使生命在那裏繁殖生存。一直到5億?10億年後,當裂縫重新為厚厚冰層所覆蓋時,生命也就暫時地潛伏起來,等待另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