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月球奧秘(1)(2 / 3)

對月亮起源的科學解釋始於18世紀初。歸納起來可分為四大假說:同源說、分出說、捕獲說、大碰撞說。

同源說是最早出現的假說,認為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起源。就像行星是原始太陽星雲收縮時思出的物質發展演化而形成一樣,衛星則是行星在收縮凝聚時思出的物質組成的。“同源說”的提出者是德國的康德(1724—1804年)和拉普拉斯(1747—1827年)。但是,同源說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源”的地球和月球在物質組織上卻有明顯差異,地球物質的平均密度是5.52克/立方厘米,而月球物質僅為3.34克/立方厘米。而且也無法解釋既然都是太陽係行星的衛星,為什麼月球與地球的質量比是1/81,而其他衛星與中心星的質量比還不足1/1000。

19世紀中葉,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1845—1912年)提出了“月球是從地球分裂出去”的分出說。他的根據是,月球的平均密度僅相當於地球淺部的密度。所以月球是在地球的一次重大變動中飛離出去的。月球飛出後造成地球表麵一個巨大凹陷,就是現在的太平洋。分出說雖然回答了地球、月球密度差異問題,但仍無法解釋地球、月球物質組成的顯著差別。

瑞典天文學家阿爾文(1908—1995年)倡導的捕獲說認為月球與地球是在不同處形成的,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月球運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強大引力所捕獲。因為捕獲說主張地、月有不同的起源,這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二者物質組成上的差異問題了。但是,天體力學證實,地球要捕捉月球這麼大的一個天體似乎根本不可能。

1986年美國天文學家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假說一大碰撞。認為在太陽係演化的早期,行星際空間形成了大量星子,星子互相碰撞、吸積而長大。在現在地球、月球所在的空間,星子合並形成一個原始地球和一個火星般大小的天體。由於它們相距較近,彼此相遇的概率很大,一次偶然的機會,火星般的天體以每秒5千米的速度撞向地球,並破裂。碰撞形成的膨脹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了的塵埃飛離地球。飛離地球的塵埃和氣體沒有完全脫離地球引力的控製,通過互相吸積,最後形成月球。

大碰撞說得到了一係列地球化學、地球物理證據的支持,成為目前最具說服力的“月球起源”假說。

月球起源的秘密也與宇宙中各種天體形成的秘密一樣,將隨著人類科學的不斷發展去逐一解開。

高本茲等綜合了同源說、分出說和捕獲說的優點!

月球發光之謎

晶瑩的皓月其實是個自身根本不會發光的黑體。它之所以在人們眼裏成了“明月”,全仗太陽光的照射。

“日兆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這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自從1783年著名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首次發現月球阿裏斯塔克環形山附近有一個閃光亮點以來,迄今全世界已觀察記錄到1400多次月球發光現象了。這些星星點點的閃光主要出現在環形山的周邊和中央峰,以及月海盆地邊緣一帶,持續時間為20分鍾左右,最長能持續數小時。

不會發光的月球為什麼會發光呢?這個謎一直困擾著人們。

200多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在觀測研究,設法解開這個謎。到目前為止,對月球發光現象有幾種解釋。

“月球火山噴發說”,內部活動早已完全停止了32億年的月球,偶然有零星的小規模短暫火山噴發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無論是地麵望遠鏡觀測,還是探月飛船實地探測,都沒找到月球上火山爆發留下的新鮮熔岩痕跡。所以,此說疑點很多,不足為信。

“太陽輻射說”,認為月球發光與太陽黑子活動密切相關。然而,盡管月球不像地球有稠密的大氣保護,太陽輻射是不是就能強烈到直接激勵月球表麵物質發光呢?這還是大有疑問。

“地球引力潮汐說”,認為月球過近地球時,月殼受到最強地球引力潮汐作用。觸發了月震,使密封在月表下的氣體從裂縫和斷層中釋放出來,吹揚了月球表麵的塵埃。這些飄飄揚揚的塵埃在月球的真空狀態中能滯留20分鍾,可以從不同角度反射陽光,就形成了“閃光現象”。但又怎麼解釋月球背陽光麵的閃光呢?此說也很難自圓其說。

“月岩爆炸說”,這是美國人理查德?齊托根據月球閃光多發生於太陽照射的明暗交界帶提出的最新說法。由於明暗界線上忽冷忽熱的溫差變化,導致月岩產生如同冷玻璃杯被倒進開水而爆裂的效果。爆裂後漫射電子點燃了月岩所含的揮發性氣體氦和氖,發出閃光。人們在地麵實驗室中進行月岩標本爆裂的模擬實驗證明,真的會迸發出小火花。所以,這是目前對月亮發光現象最有說服力的一種新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