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最後的獵人(2 / 3)

巴音大叔說著望了望走在前麵鄂溫克老人,頓了一下又道:“要解決馴鹿覓食這一問題,就必須靠頻繁的遷徙。所以遷徙是鄂溫克獵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鄂溫克人在夏天和秋天時,最多在一處住十天;冬天獵灰鼠時,更是兩三天就搬一次家。一般男人先到達新地點把“撮羅子”的架子搭好,隨後婦女用馴鹿把用具馱運到新地點。“撮羅子”,也稱“仙人柱”,是鄂溫克人特有的窩棚狀的林中居所。通常3米多高,直徑4米左右,用25至30根落葉鬆杆搭起呈傘形,夏天以樺樹皮做蓋,冬天用麋鹿皮圍起來。遷徙前,獵民們先將馴鹿集中在一起,並將部分能夠乘騎和馱物的馴鹿係上籠頭,拴在附近樹上,一般較老實的馴鹿用來馱人,較烈的馴鹿用來馱物。然後獵民們開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羅子”上的覆蓋物。遷徙前的最後一項工作,是獵民們要將獵民點的所有用火撲滅。獵民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火,一般要在“撮羅子”內外各設一個火堂,用來做飯和取暖,還要點幾堆火為馴鹿熏煙趕蚊蟲。但令人讚歎的是,鄂溫克獵民出入的山林從未發生過火災。”

說起馴鹿文化,巴音大叔雖然不是鄂溫克人,但依然說得頭頭是道。可能是想讓我們再多的了解一些,所以他又繼續往下說:“婚禮上,男方的父母和家族中的人都要陪新郎到女方家去,他們排成一定的隊形,以走在隊伍最前麵、拿著神像的長者和走在隊伍最後麵、牽著馴鹿的人最為惹人注目。女方家人早早等候在林中,看到迎親的隊伍後,新娘首先要將一個刻有馴鹿頭像、象征吉祥的樺皮盒送給新郎,接下來新郎、新娘要從新娘家的馴鹿中挑出兩頭最好的,各牽一隻繞場三圈,最後大家才能來到新娘家吃喜酒。等到新郎領著新娘回自己家時,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別忘了帶走新娘的馴鹿。”

說著,巴音大叔又又誇起了鄂溫克人的為人。他說:“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快,而且誠實。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民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熱情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

聽他這番一說,我的心裏不禁犯了念想,之前這巴音大叔還說居住在山裏的鄂溫克獵人是地盤意識很強的野蠻人呢?外人隻要敢動他們的獵物,就會被有被襲擊的危險。而現在聽他如此一說,我們到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話了。也許他之前是故意那樣說的,目的就是不想讓我們進大興安嶺而已吧。

從鄂溫克老人對我們的態度,我也能察覺出來,這老爺子確實顯得很淳樸,說話也非常爽快。中午飯一定讓我們在他家吃,說是讓我們嚐嚐燉鹿肉。

離鄂溫克老人所住的村子不遠了,與其說是村子,倒不如說是臨時居住點,或者營地。為啥叫營地?因為鄂溫克人是和草原上的生活的牧民很相像的,是在老林裏以遊牧和打獵為生的。

不過現在的鄂溫克人大部分也都有了固定的居所,但仍然沒有改變去山裏遊牧狩獵的習慣。

要說起狩獵,巴音似乎顯得比鄂溫克老人還激動,而且他對鄂溫克人的狩獵方式是那麼的了如指掌。他說:“鄂溫克族獵人上山狩獵一般由三四個人為一組,選擇農曆的雙日進山,年紀大的獵手為塔騰達,一年四季狩獵都在野外露天宿營,狩獵回營地把馬使用馬絆將馬腿絆好,老實馬絆兩前腿,烈性馬絆三條腿,這樣馬可以自行食草。第二天早晨天剛放亮年紀最小的獵手去找馬,年紀最大的早起點火,其他人開始做飯。在吃飯喝酒時,由年長者開始盛飯菜,喝酒時年長者先敬白那查,再敬火神,大家才開始吃喝。”

說著,這巴音和鄂溫克老人相互笑了笑,繼續興奮的對我們介紹:“生活在老林的鄂溫克族獵民和生活在草原上的鄂溫克牧民對於自然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草原上空老鴣鳴叫飛過,村民認為是要死人的征兆,但在獵民宿營地上空老鴣鳴叫過去,意味著給獵人送來能打著獵物的預兆。獵人宿營地的選擇:冬天、春天選擇避風的山南坡,夏天、秋天選擇靠河邊山北坡,此時蒼蠅、蚊子較多。如果露營山南坡這些蚊蟲聚集叮咬,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這時獵民選擇通風良好的山北坡宿營,西北風吹來,氣溫低,蚊蟲、蒼蠅較少。打獵除冬季以外,都在早晨天剛放亮到太陽出來這段時間打獵,鄂溫克人叫“提麻嫩”,晚上日落以前打獵的時間段叫“西斯莫嫩”。野獸一般在早晚出來活動覓食、喝水,獵人一般都在沿山脊和山陰坡林子邊尋找獵物,發現野獸下馬後利用地形地物作掩護,盡量靠近獵物,近距離射擊,沒有可利用地形地物可在原地目測與獵物的距離,定準標尺進行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