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你是哈佛、北大或牛津、劍橋畢業的,就一定比別人強,你能進那些大學,而且平平安安出來,雖然可以證明你很會讀書、智商很高,但是IQ不等於EQ,“智商”不等於“情商”,很可能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的適應力遠不如那些連中學都沒混畢業的孩子。
——《天才與白癡》
人的生命張力,主要是情感力和智力,即生命的兩個動力源。劉墉先生說:“智商超常又怎樣?智商隻是影響人們發展的變量之一,它與成功沒有必然關係。過目成誦又如何?最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一個人要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想,必先要受過一些挫折,曆過一些磨難。不經曆風雨,哪裏去見彩虹?”
餘世維在《管理者情商EQ》中也綜合地講述了IQ不是成功很好的條件,最重要還要有很高的EQ。EQ是“情緒智商”的簡稱,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係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在1995年出版的書中提出。EQ高的人,在自信心、人際關係、工作表現、婚姻生活上,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成就。
戈爾曼認為,EQ不僅包括了抑製衝動、延遲滿足的克製力,還包含了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如何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感受別人感受的能力,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培養自發的心靈動力……簡單說來,EQ是一種為人的涵養,是一種性格的素質。
高學曆不等於高情商
當社會對學曆越來越重視,人們的畢生心血似乎都用在學習上了,不停地學習文化理論知識,大專上完上大本,大本讀完考碩士、碩士畢業讀博士……總之隻要你想學,就有讀不完的學曆等你拿。
但學曆隻是一個人學識深度的一個體現。按照常識,對同一個人來說,有更高的學曆當然就會有更高的為人處世能力。但對於不同人來講,有高學曆的人不一定有高的為人處世能力,那是因為高學曆者有很強的自尊心,會排斥對別人的奉承阿諛,因此,不受人歡迎,也不能飛黃騰達。學校裏的秀才也隻是學校的秀才,踏入社會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有一位保險公司的培訓師,他對培訓的員工既嚴格又咄咄逼人。但是,受訓員工卻個個心服口服、毫無怨言。
其實,這位培訓師的學曆並不高,也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隻是因為他為人謹慎謙恭,具有豐富的工作智慧與經驗,從而使自己成為他人的榜樣。
可見,沒有高學曆的人,為人處世的能力也不一定比高學曆人士差。學曆固然越高越好,有了高學曆,靈活運用所學,能使辦事能力更上一層樓。但是在學曆一定的情況下,更應該看重為人處世的能力。為人處世的道理深奧莫測,能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才能在為人處世方麵左右逢源,大顯神通,否則,也就隻能隨波逐流罷了。
與人為善
從根本上說,人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世上,而是生活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人正如原子,唯有在相互關聯中,才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善於與人打交道而獲得成功的人,以及討人喜歡、得到他人配合和幫助的人,其本身往往就是一個與人為善、能與大家同甘共苦的人。
宗教和哲學上所一貫提倡的“要像愛自己那樣子愛別人”這句話,無疑適合於任何時代和任何國家。心理學家指出:“希望被他人所愛的需要,是基本的生活衝動。因為一個人唯有在其他人容納、接受自己時,才能體味到平安和喜悅。”
一個人唯有在自己的工作受到誇獎,自己的意見被人采納,自己的服裝、物品和產品被人羨慕的情況下,才能產生麵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當一個人想到不管程度如何,反正有人對自己持讚同態度時,他的精神就會振奮起來,他就會覺得自己也有價值,他就能在充滿驚濤駭浪的社會中勇往向前。
此外,人還有向其他人或事物傾注愛的強烈需要。例如,小女孩喜歡布娃娃,男孩喜歡小動物等。所以,在與人接觸交往時,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站在他的立場說話,你的每一個動作都包含著“愛別人”的深意,同樣,你也需要他的愛。
把光芒讓給別人
劉墉說:“我們一生,在各種情況下,無論貧窮或富有、失意或順意,都要有美的感受。”其實,別人也希望在和你的交往中有美的感受。所以,千萬不要錯過每一個讚揚他人的機會。無論誰做的工作,隻要出色,就不要吝惜讚揚。給人以真誠的關注,讓每個遇到你的人都感到他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