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蒂圖列斯庫應邀訪法,和巴爾都就當時歐洲的局勢交換了看法,達成廣泛的共識。6月,巴爾都到羅馬尼亞進行回訪時,雙方又就“東方公約”一事進行磋商,蒂圖列斯庫多次表示願意和法國進行合作。“東方公約”的計劃後因巴爾都被刺身亡而告吹,於是蒂圖列斯庫遂試圖用接近蘇聯的辦法來鞏固羅馬尼亞在巴爾幹的地位,1934年6月在他的努力下終於促成羅、蘇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此後他又嚐試與蘇聯簽訂互助公約,但終因橫亙在兩國之間的比薩拉比亞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而未有結果。
巴爾幹各國對德、意擴張一個比較重要的反應是1934年2月在雅典簽訂了由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希臘和土耳其共同參加的巴爾幹協約。它的成立一方麵標誌著麵對多變的國際形勢,巴爾幹國家都有團結起來共同對敵的願望;另一方麵也表明希臘和土耳其這兩個在20世紀20年代有過不愉快經曆的國家終於開始和解。
意大利的勢力在20世紀20年代便進入巴爾幹,德國是後來者,最初兩國在那裏各行其是,甚至還免不了一番明爭暗鬥,但自1936年形成軸心國和1937年結成德日意三國同盟後,德、意開始在巴爾幹聯手行動,給巴爾幹各國造成更大的威脅。
置身於小協約國和巴爾幹同盟之外,長期處於孤立狀態的保加利亞成為德國首先獵取的對象。德國從經濟上著手開始控製保加利亞,在1937年保加利亞的對外貿易中,德國所占的份額為其進口的54%和出口的43%,而到了1938年則為其進口的52%和出口的58%,保加利亞為德國提供了大批農副產品和原料,同時又成為德國工業品傾銷的市場。為了進一步把保加利亞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自1938年初起,德國便開始與保加利亞進行以貸款1億馬克的形式向後者提供武器的談判。最後於該年3月12日正式簽約,其內容為貸款3000萬馬克,年利6%,自1942年起開始償還,而武器則在兩年內悉數交付。從此,保加利亞在經濟上便完全落入德國的手中。
1938年8月,保加利亞自法國獲得3.75億法郎的貸款(相當於2500萬馬克),德國得悉後大為不滿,竟突然中止進口保加利亞農產品作為報複。保加利亞為避免經濟上的重大損失,不得不放棄自法國獲得的這筆貸款。經濟上受控製必然帶來政治上的淪為附庸,1938年9月下旬,當蘇台德危機進入高潮時,保加利亞國王鮑裏斯出訪德國,並得以會晤希特勒、戈林等人,頗受寵幸。事後鮑裏斯竟洋洋得意地宣稱,正是他的這次訪問才促成慕尼黑協定的簽訂,表明在國際舞台上保加利亞已成為法西斯德國的小夥伴。
羅馬尼亞是德、意兩國,尤其是德國急欲控製的對象,其辦法仍是首先從經濟滲透著手。還在1933年9月,德國的法本化學公司便與羅馬尼亞簽約,購買後者價值1700萬馬克的糧食,同時又向羅馬尼亞提供價值1360萬馬克的產品。1933年至1936年,德羅之間的貿易量共增加了兩倍,德國每年都從羅馬尼亞進口大量的石油,1931年價值2.96億列伊,1935年已達15.4億列伊,使兩國的經濟關係更趨密切,德國開始控製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1936年8月,蒂圖列斯庫被解除外交大臣的職務,此後羅馬尼亞便逐漸放棄以往在英法和德意之間維持平衡的政策,迅速倒向德國。1936年11月,德國要求羅馬尼亞不再接近蘇聯,翌年2月,在德國的壓力下,羅馬尼亞中止與蘇聯已進行多年的有關簽訂互助條約的談判,隨後又拒絕法國提出的簽訂法羅兩國同盟條約的建議。1938年2月,國王卡羅爾二世改組政府,修改憲法,建立起自己的獨裁統治,促使羅馬尼亞走上與德國合作的道路。
為控製巴爾幹,德、意兩國都把小協約國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地削弱它和破壞它。希特勒上台後不久便公然要求小協約國奉行對德親善的政策,另一法西斯頭目羅森堡則敦促羅馬尼亞離開小協約國。德國對巴爾幹協約的建立也十分不滿,對促成這一組織誕生的羅馬尼亞外交大臣蒂圖列斯庫尤為不信任,公開向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將他趕下台,不久果然達到了目的。
在德、意兩國的共同施壓下,再加上內部矛盾叢生,小協約國瓦解的勢頭越來越明顯。1938年4月,當蘇台德危機日趨尖銳時,南斯拉夫政府公開聲明,除非匈牙利卷入此次衝突,否則南斯拉夫絕不會過問。5月初,小協約國常務委員會在羅馬尼亞的錫納亞舉行會議,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的代表均認為蘇台德問題純係捷克斯洛伐克之內政,隻有通過與德國之協商才能予以解決。8月中旬,羅政府正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貝奈斯,敦促後者用德國可接受的方式來解決蘇台德問題。8月21-22日,小協約國常務委員會再次就蘇台德問題進行磋商,竟然完全避開德國對捷克的威脅不談,僅強調其成員國隻有在麵臨匈牙利的威脅時才會采取統一的行動,使大難臨頭的捷克處於哭笑不得的境地。9月29日,也就是慕尼黑協定簽署的前一天,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二世甚至對德國駐羅公使法布裏齊烏斯說,羅馬尼亞所唯一關心的便是希望和匈牙利一樣維持對德友好關係,而對麵臨肢解的盟國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則一字未提。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對上述事件所作的評論是小協約國已在瓦解的道路上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同時也意味著“法國在東南歐聯盟體係的完全崩潰”。事實上,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也就意味著小協約國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