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全力專營快速致富成功學(2 / 2)

尚明元,湖北蘄春人,1967年生。母親是農村人,沒有文化。父親是中學教師,懂點書法,在當地也算得上一個地道的知識分子。尚明元小學時成績一般,中學時,語文、政治、曆史課居於班級中上遊水平。英語長期不及格,數學、物理、化學成績勉強過關。兩次參加高考,都是名落孫山,因為父親在當地屬於有文化的人,出於家庭壓力,第三次高考,補上了華中師範大學走讀生,學習繪畫。這在華中師範大學來說,是一個最容易考入的專業。據說,還有一個地理係,也是成績不太好、想拿文憑的學生最熱衷的專業。1993年美術專業畢業,因在校時的表現及專業上的成績都是平平,家庭又沒有什麼過硬社會關係,所以不能實現留在武漢市就業的理想。他本人說,當時他退而求其次,想在蘄春老家找個電視台或報社工作的機會,經過多方努力,也未能實現。而他本人,又不想回父親所在的教育係統工作,大概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教書的料,怕誤人子弟吧。所以,還未拿到畢業證,就帶著家中僅有的三千元錢南下,闖蕩廣州或深圳、海南特區。

上世紀1993年前的南下熱潮,可以稱得上是百萬雄師,大多數人都麵臨著相同的處境,希望能前進一步,搏一個海闊天高。有這種想法不能算錯,因為,也確實有相當一批人,在那次海潮中成了幸運的弄潮兒,攫取了第一桶金。為後來北上,轉回內地發展,成就其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留下了許多傳奇的故事。好像現代中國人的創業故事,都是從闖深圳、海南開始的。然而,幸運兒總是屬於少數的,雖然每一個成功者都喜歡把自己的最初時期講成一個辛酸的故事。的確,他們畢竟成功地闖特區,相對那些掏空家中全部積蓄,辭掉了內地很好的單位,最後空著行囊灰溜溜回家的人,該是多麼的幸運。

當年的尚明元,也並非是個幸運兒。他的命運,本該和大多數的闖特區的人一樣,在花完最後的一百元人民幣之後,給家裏發個電報,因為那時,打電話還不像今天這樣方便,讓父母寄一點回家的路費回家。可是他做了一個常人難以作出的選擇。(——不同尋常,好!)留在海南、留在那塊熱土上,這並非是他找到了發財的門道,也不是謀到了一個足以糊口的工作。他隻是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生存下去的辦法——撿破爛!主要是撿易拉罐和塑料汽水瓶。這當然不是他的發明,因為,他看到許多流浪者都是靠撿它們很開心地活著。他當然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在海南待下去。他並且竭力說服一道去的同學、校友、老鄉,與他一起堅持下去。因為隻有同學、老鄉可以一起分攤房租、分享生活費。然而,沒有人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堅持下去,回家就算很丟麵子,也比在這硬撐著強,又比看不到任何希望更強。難道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撿破爛更沒麵子的事?他不能說服那些校友和老鄉,最後,還是他一個人獨自留在海南。這些校友和老鄉,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當他們回到老家,一份工作還未幹穩的時候,尚明元的傳奇故事已經在湖北的高校傳開了,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