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太空元素(1 / 3)

1.漂浮太空的行星

行星

行星是如何誕生的呢?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就要追溯到太陽誕生的初期。生生不息的星塵和氣體像一個扁平的圓盤圍繞太陽旋轉,它們漫無目的地彼此撞擊、聚合,這樣過了大約1萬年。有些塵粒形成更大的固體物質,經過一個我們現在還不了解的神秘過程,這些物質最終聚合在一起形成大約100英裏寬的星子帶,在這個區域,重力使得它們相互吸引、碰撞。有一些變成了碎片,而那些大的星體則用它們不斷增長的重力捕獲附近的太空物質,從而變得更大。這就是行星的誕生,是從小小的星塵經過了漫長的過各所誕生的。

星塵之間碰撞與聚合的過程持續了大約10億年,直到地球完全形成,雖然我們今天所生活的地球有著巨大的不同。在1995年,科學家們發現了間接證據,證明太陽係外還有圍繞恒星轉動的行星。這一發現震驚了行星形成領域,使它不再是一個理論家的私人領地。盡管目前我們知道的隻有一個“地球”,但很有可能會發現更多的這樣的行星。而這次在獵戶座發現的新行星,則對行星的形成的傳統假說提出了新的課題。也就是說,行星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我們掌握了一些新線索。

我們知道,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地方就是行星,那行星上的生命到底是怎麼開始的呢?對於這個問題,各種各樣的假說可謂說是眾說紛紜。曾有假說認為,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分子的出現,是地球上生命誕生的標誌。持該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像地球這樣的原始行星上,簡單分子在陽光照射等作用下聚集為更大的分子,越變越複雜。直至最後,由於某種未知原因形成了一個分子,它能把簡單的分子組成一個與自身一樣的分子,也就是說具備了“自我複製”的能力。科學家一般認為,最早形成的這個自我複製分子應該是蛋白質或RNA(核糖核酸)分子。它所包含的生命信息,能通過特定分子在蛋白質鏈或RNA鏈上排列順序來記錄。但一假說也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近,以色列人類基因中心的科學家多隆·蘭斯特等人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他們認為,地球上最早誕生的自我複製分子有可能不是蛋白質或RNA,而是脂類分子。他們通過計算機模擬發現,複雜的脂類分子團也具有儲存生命信息的能力,能夠生長、分裂、自我複製、將信息“遺傳”下去,並積累“進化”所需的“變異”。這與我們熟知的生命演化過程極為類似。究竟哪一假說是更為貼切,並沒有真正的答案。

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主要是根據地球上的物質運動和發展中尋找生命物質的,而原始地球所具備的環境和物質的條件為:

1、必須具備地球的環境的一定物質,它們包括生物有機體主要組成元素:碳、氫、氧、氮等。宇宙化學的研究已經證實了這幾種元素在天體上、星際空間都是普遍存在的。

2、水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一種介質,生命的存活是離不開水的。有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最有可能在水中誕生,並且十分之九的時間全部生活在水中,後來雖有部分生物登上陸地,但都離不開水。此外,生物化學研究也發現,有少量生物可以生活在溫度很低的液態氨和甲烷中。

3、生命體對溫度的要求,溫度太高生物有機分子必然運動過劇甚至分解;溫度過低,生命過程過分緩慢甚至停頓。如果生命發生在水中,溫度大致介於攝氏0度到100度之間。

4、生物能在周圍繞的環境的物質交換才能得以生存,所以早期地球必然存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大氣層。宇宙生物學研究認為,生命不可能發生在沒有大氣的天體上,而天體要在其周圍留住大氣必須具備相當大質量。質量太小,引力太小,就不可能有大氣。沒有大氣生命就無就不會有液態水的和液態物質的產生,沒有液態物質作為溶劑,生命就無法產生。

5、需要有足夠的能量,比如光和熱。另外宇宙射線、地熱、火山等都可以為生命起源提供能量。

6、要有還原性氣體,比如甲烷、硫化氫、氫氣等。過去人們總把氧氣作為生命發生的條件,現在主為是錯的。因為地球原始大氣是缺氧的,地球上的生命就發生於缺氧時期。

2.太陽的真麵目

太陽

在宇宙天體中,太陽是最引人注目的。人們雖然同太陽幾乎天天見麵,但由於它時刻發射著刺眼的光芒,卻很難看清它的真麵目。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太陽的真麵目吧。

太陽距地球大約有1.5億公裏。可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它卻離我們這個地球很遙遠,如果我們乘坐每小時2000公裏速度的超音速飛機奔向太陽,也得花8年半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發出的光,以每秒30公裏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也得8分20秒鍾。也就是說,我們在地球上任何時候看到的太陽光,都是太陽在8分20秒鍾以前發出來的。

太陽的大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相信隻有數字才能真正體現出到底有多大。太陽的直徑為150萬公裏,是地球直徑的109倍。如果把地球設想為一個軟泥球,那麼就需要有130萬個這樣大小的泥球搓在一起,才能搓成與太陽一般大的球。

或許,有人會問,這麼巨大的球體,究竟是什麼東西構成的呢?我們可以通過太陽清晨初升時,那一輪紅日的樣子,以及它散發出的巨大熱量,聯想到它像一個被燒得火紅熾熱的鐵球。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太陽從表麵到中心全都是由氣體構成的。其中,最多的是氫和氮之類的輕質氣體。當然,並不是說,其中就沒有鐵和銅之類的金屬。據科學預測,太陽表麵的溫度就有攝氏6000度,中心溫度更高,可達攝氏1500萬度左右。在這樣驚人的溫度之下,任何東西都會被化成氣體。據光譜分析,太陽中除了大量的氫,還含有氦、氧、鐵等70多種元素。太陽雖然完全是由氣體組成的,可是氣體在高溫高壓之下,越到內部被擠壓得越緊密,在中心部分氣體的密度竟比鐵還大13倍。太陽的重量相當於地球的33.3萬倍。

我們知道,太陽是由氣體構成了,那麼,它為什麼不向四麵八方的宇宙空間逸散呢?這是因為太陽的質量很大很大,而且它本身有著強大的引力,這樣就會緊緊地拉住要逃散的氣體。其實,太陽在這一點上和地球一樣,地球自身有很大的引力,把其周圍的大氣圈緊緊拉住,而不會散失一樣。

太陽空間是什麼樣子呢?也許有人會答,是一個發光的圓球。其實,人們用肉眼看到的那個發光的圓球,並不是太陽的全貌,而隻不過是太陽的一個圈層。人們把太陽發出強光的球形部分叫做“光球”。通常人們所能看到的隻是這個光球的表麵。在光球的表麵,常常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這是光球表麵上翻騰著的熱氣卷起的漩渦,人們稱它為“黑子”。這些黑子的大小不一,小的直徑也有數百到一千米,大的直徑可達10萬公裏以上,裏麵可以裝上幾十個地球。黑子有的是單個的,但一般情況都是成群結隊出現的。在這裏,我們所說的黑子,其實它並不黑。黑子的溫度高達攝氏4000度到5000度,也是很亮的。那麼,為什麼叫它黑子呢?這是因為光球表麵的光比黑子更亮,所以在光球的襯托下,它才顯得暗。

在太陽光球表麵上,我們還可以看到無數顆像米粒一樣大小的亮點,人們稱它們為“米粒組織”。它們是光球深處的一個個氣團,被加熱後膨脹上升到表麵形成的,它們很像沸騰著的稀粥表麵不斷冒出來的氣泡。這些“米粒”的直徑平均在1200公裏左右,相當我國青海省那麼大。由此可見,光球的表麵並不是很平靜,如果說米粒組織是光球這一片火海上洶湧的波濤,那麼黑子就是太陽上巨大的風暴。

太陽光球外麵的部分是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隻有當日全食時,光球被月亮遮住了,變成了一個黑色的太陽,我們才能看到緊貼光球的外麵,包著一層玫瑰色的色環,厚度大約有1萬公裏。人們把包在光球外麵的這個圈層叫做太陽的“色球層”。色球層相當於太陽的大氣部分。如果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像火海一般的色球層表麵,往往會突然向外噴出高達幾萬公裏的紅色火焰,其火焰的形狀有時像一股股噴泉;有時則呈圓環狀;還有的呈圓弧形;也有的像浮雲一樣漂浮在色球層的上空。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日珥”,其實它就是溫度很高的氣團。

在色球層和日珥的外圍,還有一層珍珠色的美麗光芒,我們稱它為“日冕”。日冕逐漸過渡到星際空間,外邊界難以確定,它可向空間延伸百萬公裏。日冕也沒有一定的形狀,它的高度和形狀都隨著光球上黑子出現的多少而變化。日冕也發光,但比太陽本身要暗淡得多,所以通常看不見它,隻有在日全食時,才能看到。日冕也叫做太陽白光,是一種稀薄的氣體,擴散在太陽周圍。這種氣體也和光球一樣,絕大部分是氫氣,摻雜著一些氦氣。同樣,日冕的溫度也很高,大約有100萬攝氏度。

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但它並不像哥白尼說的那樣是靜止不動的。太陽除了圍繞銀河係的中心公轉,還不停地自轉。但是,由於太陽是個氣態球,它的自轉不像固態的地球那樣整體旋轉。人們通過觀測太陽黑子的移動,知道太陽赤道附近轉得快,越接近兩極轉得越慢。可見,太陽表麵各處自轉的周期是不一樣的。在赤道上,太陽自轉一周需25天(地球日),在緯度45度處則需要28天,在緯度80度處需要34天。

我們知道,太陽表麵的溫度很高,人類的任何探測器都無法靠近它。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隻是通過光譜分析所得。所以說,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還沒有完全揭開太陽的真麵目。

3.我們的家園:地球

在宇宙中有一個我們很熟悉又很陌生的星體,那就是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

在科學發展的初期,人們長期信奉上帝造世界的觀念,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科學家的發現徹底的推翻了神創論。

1796年,法國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行星由圍繞自己的軸旋轉的氣體狀星雲形成說。星雲因旋轉因體積而縮小,其赤道部分沿半徑方向擴大而呈扁平狀,之後從星雲形狀形成了一個像土星一樣的光環。環的性質是不均勻的,物質可以凝聚成凝雲,後來又發展成為行星。拉普拉斯的假學說既簡單又動人,同時又解釋了當時所認為的太陽係的許多特點,他的假學說竟然統治了整個19世紀。

科學家肖梅克在1977年的時候提出:固態物體的撞擊是發生在類地行星上所有過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宇宙撞擊和爆炸的假說。他認為這種撞擊是分等級的,第四級的撞擊形成月亮這樣的衛星。具體過程是:一個撞擊體衝擊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圍繞地球形成一個氣體、液體、塵埃和“濺”出來的固態物質組成的帶,最初是碟狀的,因旋轉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狀,失去了部分物質的地球也重新成為球狀。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地球起源之謎,總有一天會被解開。

地球的誕生及其演變

我們隻知道,地球是由水和岩石組成了,它與其他的星體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可以孕育生命,它是千千萬萬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地方,是我們在浩瀚的宇宙中惟一的安全的港灣。但是地球是怎樣的發展的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又是哪種力量造就了這顆神秘的行星呢?

地球為人類提供了水、空氣、和食物,地球仿佛就是專門為人類的誕生所打造的。在50億年前,地球還沒有誕生。當時在銀河係中,地球目前所在的位置隻是一團氣體和空氣。科學家們稱其為分子雲,它是由數百顆死亡的恒星的碎片組成的,這團分子雲開始慢慢自轉,在分子雲慢慢縮小後,地球的自轉速度加快,同時又在太空中吸收物質能量,使分子雲中心溫度上升,最後這團縮小後的分子雲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太陽,剩餘的分子雲由於高速運轉,經過氣體和灰塵擴散成了一個大圓盤,就變成了地球和其他行星。

有的科學家認為,月球的誕生是由於地球的作用。大約在38億年前,某星體突然與地球碰撞,許多的飛散的碎片在地球的吸引下,就變成了的月球。

在地球誕生了5億年之後,地球上有了海洋。在海洋裏,各種物質相互作用,產生了有機物,誕生了最原始的生命。大約在20億年前,海洋中的海藻類大量繁殖,產生的光合作用形成了氧氣供給大氣。

在海洋裏,部分物質下沉,較輕的物質上升,海洋中形成了海嶺的兩側運動,大約在19億年前,生成了超大陸。那個時候的超大陸上還沒有真正的生命物種,由於地球磁場和臭氧層形成,生物避免了宇宙射線和紫外線的輻射。大約在5億年前,生物的種類逐漸增加。

首先是植物,接著是魚類和兩棲動物開始由海洋轉向陸地生活。大約在2億年前,超大陸又進行了一次分裂。由於火山的頻繁爆發和地震,適者生存,許多的低級植物開始滅絕,隻有高級植物才適應了環境,生存了下來,於是就開始出現了爬行類植物。

就這樣,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的生物滅絕,而後又出現了較高級生物出現。大約在2億800萬年前,恐龍在地球上出現,到了侏羅紀,由於地球氣候變暖,許多的恐龍開始大型化。在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在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占到了主導地位,不斷的進化、繁榮。

有的人認為,大約在500萬前,哺乳動物類的部分靈長類動物在非洲進化成了猿人。在1萬2000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人類就開始各地遷徙擴散。

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地球村”,都知道地球是屬於宇宙的一顆行星,但是你對地球的認識有多少呢?

地球的質量

計算地球質量的辦法有很多,但是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質量均勻,並且忽略其他天體的影響,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kg。

方法二、在北極,如果不考慮地球自轉,結果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徑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準值。則為5.96510^24kg。

地球的溫度

通常人們都認為太陽是溫度最高的星體,其實地核的溫度比太陽的表麵的溫度還要高,地核的溫度約為6880℃,太陽表麵的溫度約為6000℃。地球的最高溫度爆發在閃電中,一次閃電能釋放1000億焦耳的能量,達到30000℃,這可是太陽表麵溫度的5倍,但是它的溫度始終不能和太陽內核的溫度相比,太陽內核溫度約為14000000℃。

但是地球也有最冷的地方。在北半球的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南半球的南極大陸,都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

地球的形狀

在我們看來的地球都是圓的,但經過科學家的精密測量,發現地球並不是一個規則的球體,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地球上會發生的自然災害

地震、滑坡、台風、海嘯、冰雹、旱災、飆風、洪災、寒潮、雪災、酸雨、沙塵暴、荒漠化、暴風潮、龍卷風、泥石流、水土流失、火山爆發、生物災害、雪崩、暴風雨。

地球的結構

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特別的晚,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才明白地球隻是一顆行星。

簡單的概括,地球就是由地殼、地幔和地核構成的。

地球不是均勻的,地殼的厚度不相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和地殼是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的麵構成。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人們居住的環境隻是整個地球的一小部分。主要由一下的幾種成分構成(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麵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麵-不連續斷麵了。大氣=0.0000051、海洋=0.0014、地殼=0.026、地幔=4.043、外地核=1.835、內地核=0.09675。

地核雖然可能會有一些較輕的物質,但可能大多是由鐵構成的,地核的溫度是地球上溫度最高的地方。

地幔分為上下地幔,上地幔多是由鐵/鎂矽酸鹽構成,下地幔則可能是由矽,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地殼則主要是由石英和類長石構成。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成為:34.6%鐵、29.5%氧、15.2%矽、12.7%鎂、2.4%鎳、1.9%硫、0.05%鈦。

地球上的六大板塊

地球與其他的類地行星最大的區別就是地球的地殼是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的,這幾樣板塊在理論上被稱為板塊學說。

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洋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除了這些般、板塊之外,地球上還分布其他的大大小小的板塊。

地球運動

地球的運動分為公轉和自轉。地軸繞著地軸做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基本是穩定的,它的北端總是指著北極星的附近,呈自西向東的運動;從北極上空看,則是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3小時56分。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感受到是24個小時。

由於地球在自轉的同時也是在做公轉運動,這個時候,我們選擇的參照物是太陽,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在天文學上這一天的24個小時稱為一個太陽日。地球在公轉時,平均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千米,在生活中我們所能看到日升日落的想現象就是地球自轉的反映。

地球未來

地球在宇宙中存在了大約有50億年之久。在地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由於氦的灰燼在太陽的核心穩定的累積,太陽光度將緩慢地增加,在未來的11億年中,太陽的光度將增加10%,之後的35億年又將增加40%。地球的輻射正在逐步增加,很有可能產生可怕的結果,包括最早發展出來的海洋也可能會消失。

由於人類的破壞,地表溫度的升高會加速無機的二氧化碳的循環,使它的濃度在9億年間還原到植物致死的水平。如果植物缺乏會導致大氣層中的氧氣的流失,那麼動植物也會在數百萬年間絕種。所以保護地球,刻不容緩。

世界地球日

為了解決環境汙染問題,1970年美國人們自發地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人們紛紛走上街頭,舉著被汙染的地球模型,呼籲政府采取保護措施,促使美國政府於70年代通過了水汙染控製法和清潔保護大氣法的修正案,並成立了美國環保局。從此,民間組織倡議把4月22日作為世界地球日,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

在世界環保日誕生30年之後,世界範圍內的環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環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世界地球日活動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每年都舉辦世界地球日。

4.嫦娥的寒宮:月球

月球

對於月球究竟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問題,有科學家提出月球是地球早期與另一個天體發生激烈碰撞產生的。換句話說,月球是在一次“大撞擊”之後,從母體地球中撕掏出來的一塊而形成的。關於月球起源的假說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四種,即共振潮汐分裂說、同源說、浮獲說和撞擊成因說。

1.分裂說

這種假說堅持月球是地球的親生女兒觀點,即認為月球是從地球中分裂出來的。堅持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地球呈熔融態,由於潮汐共振作用,地球自轉不穩定,即使隻考慮地球和月球的角動量,當時地球自轉的周期也僅有4小時,加上太陽的潮汐作用,地球的自轉周期可縮短到2小時。因此這類科學家相信,在曆史的早期,地球的自轉速率比現在要高得多。

假設當初的地球是熔融狀態,那麼地球物質在地赤道麵上將會出現一個膨脹區,使在赤道麵上的一部分熔體分離,或者說在地球高速自轉情況下,這部分熔融物質從赤道區被甩了出去。而月球正是這部分被甩出去的物質在地球附近的行星際空間凝聚,冷凝後形成的。一些持這種假說的人還認為,地球上的太平洋就是分裂出月球後留下的“疤痕”。由於這種假說提出月球是從地球分離出去的,因此這種假說被形象地比喻為“母女說”。不過,由於這種月球形成假說不符合地月係的基本特征,因此這一假說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擯棄。

2.同源說

這一假說堅信月球與地球是平等的姐妹或兄弟的關係,即在太陽星雲凝聚過程中,月球與地球同時形成。

堅信這一假說的科學家認為,在原始的太陽星雲內,星球與太陽的距離取決於其自身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太陽係的各個行星是在星雲中不同的區域、由不同化學成分的星雲物質凝聚、吸積而形成的。月球與地球在太陽星雲中相距較近,形成過程相似,屬於同時形成的“兄弟”。但同源說及其模式與太陽星雲的凝聚過程和地月係的運動特征不完全相符,因此這一假說也是不盡如人意的。

3.俘獲說

俘獲說認為月球是被地球搶過來的“女兒”。主張俘獲說的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和月球處在太陽星雲的不同部位,由化學成分不同的星雲物質凝聚而形成。月球原來的運行軌道與地球的軌道麵交角很小(約5度),當月球運行到地球附近時,約在距離為10個地球半徑的範圍內,月球可能被地球俘獲而成為地球的衛星。不過,這一假說隻能解釋部分觀測事實,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於是,仍有許多科學家不斷地另辟蹊徑,以提出新的假說。

4.撞擊說

撞擊成因說是最新提出的一種假說,一經提出立刻引起了科學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因為這一假說能解釋更多的觀測事實,是目前最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說。

撞擊成因說的另一種叫法是“大碰撞分裂說”。這一假說認為,地球早期曾受到一個如火星大小的天體的撞擊,撞擊的碎片(即兩個天體的矽酸鹽幔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月球。撞擊成因說可以合理地解釋地月係統的基本特征,如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與自轉加速、月球軌道與地球赤道麵的不一致、月球是太陽唯一的與主行星質量比為1/81的衛星、月球富含難熔元素而匱乏揮發性元素和親鐵元素、月球的密度比地球低以及月球形成初期曾產生過廣泛熔融、存在過岩漿洋等事實。因此這一假說是目前最為合理、最為成熟的月球起源學說。

從大量的觀察和登月活動來看,從目前來看,月球表麵並不存在生命的跡象。那麼月球的表層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否真的存在一個“生命世界”呢?

瓦西裏和曉巴科曾是前蘇聯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們曾大膽提出這樣一個假說。他們一致認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表層下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這種膽大且離奇的假說一經提出,立即震驚了科學界,並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在這一假說提出後,科學家很快聯想到在1969年7月“阿波羅”在探月過程中曾發生過的一件事。當時當兩名宇航員回到指令艙後,登月艙突然失控墜毀在月球表麵,設置在裏墜落點72公裏處的地震記錄儀,記錄到了長達15分鍾的震蕩聲,這種聲音猶如一隻大鍾和大鑼鼓所發出的聲響。在“阿波羅12號”探月時,碰撞月球所發出的回聲持續了4小時。如果說月球是實心的話,那麼這種聲音最多也隻能持續一分鍾左右。另外月震的震級很弱,但震動持續時間卻很長。這一切的事實似乎證實了“月球是空心的”這一假說。

然而,又有科學家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月震持續時間之所以比地震長,是因為月球上沒有水和表麵鬆散的沉積層。而地球上正是因為有水和鬆散沉積層對地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才使地震波很快衰減。還有科學家認為,月球並非是空心的,其內部是由月核,月幔,及月殼組成的,和地球的內部結構完全相同。

1.月球的年齡

經對月球上的岩石標本研究表明,結果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從月亮上采集的90%的岩石標本要比地球上90%的最古老的岩石還要古老。由宇航員尼爾.阿姆斯朗從靜海收集到的第一塊岩石被測定具有超過36億年的曆史,其他岩石經鑒定後,證實具有43億年、45億年和46億年的年齡。其中有一塊岩石存在年代更久,經研究竟然已經存在有53億年之久了。相比之下,在地球上被發現的最古老的岩石隻有37億年。於是一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形成的時間遠比我們的太陽係形成的時間要早。

2.月球上的粉塵比月球岩石還要古老

從對靜海收集的塵土分析的結果來看,關於月球年齡的問題確實變得讓人頭痛。根據化驗結果,月球上的塵土要比岩石還要久遠10億年。這個現象在邏輯上幾乎不可能。因為通常情況下,塵土是由它旁邊的岩石退化而來的,而化學分析結果竟顯示,月球的粉塵並不是來自於其附近的岩石,而是來自其他的地方。

3.月球“大鍾”

在“阿波羅”登月探險中,當登月艙著陸並拋棄第三級火箭時,登月艙都重重地撞擊到了月球堅硬的表麵。每一次撞擊都感覺月球像一隻大鍾被敲擊一樣,振動持續了一至四個小時。NASA不情願地指出月亮是真空的。可是,除了從聲音上來判斷外,關於月球是真空的這種說法,並沒有其他令人信服的證據。

4.月亮的陰影區

據早期的天文觀測者們推測,月球的陰影區為一片幹涸的海洋。可是這些“月海”很奇怪的集中於月球的一側。宇航員們發現那些月海區域的表層極難被鑽透。對那裏采集的塵土分析顯示那些地區有地球上極其罕見的金屬如鈦、鋯、釔、鈹。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們很震驚,同時也感到一籌莫展,因為要想使這些金屬熔化,需要大量的熱量和極高的溫度(約4500度)以使它們與周圍的岩石結合。

5.不生鏽的純鐵

前蘇聯和美國都進行過登月活動,而他們帶回的月球塵埃中都含有純鐵的顆粒。前蘇聯人宣稱由遙遠月球探測器“佐德20”號取回的純鐵顆粒在地球上幾年後也不生鏽。純鐵不生鏽在地球上聞所未聞。不過地球上也有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例外:印度新德裏有一根純鐵的柱子,從不生鏽,至今也沒有人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6.月球的放射性

雖然月球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但當“阿波羅13”號宇航員在使用熱探測器時發現了異常高的讀數。這表明在亞平寧山脈以下有高溫熱流。事實上,一位月球研究專家承認,當我們看到這些數據後都驚呼:“喔,上帝,這塊地方將被熔化!它的核心一定很熱”。但那卻是謎。因為月球的核心根本不熱,反而很冷。根據推測,月球是中空的。月球表麵的輻射“令人難堪”的高,而且原因不明。地球的這些熱核輻射材料,如鈾、釷、鉀從何而來?如果是從月核而來(盡管這不可能),又是如何來到月球表麵的呢?這些對於我們都是難解地迷。

7.在幹燥的月球上空有大量的水蒸氣雲團

從幾次對月球的挖掘實驗都可以看出月球是個極其幹燥的世界。一位研究月球的專家講過,它比地球的戈壁灘還要幹燥100萬倍。早期的阿波羅計劃根本找不到一點一滴的水。但是“阿波羅15”號發現月球表麵有259千米大的水蒸氣雲團。萬分震驚的和窘迫的科學家們猜想兩個被登月宇航員拋棄的水箱可能是雲團的起因。可是事實上,兩個水箱是不可能製造出這樣龐大的雲團的。他們甚至還想到宇航員們排在月球上的尿液,但這些數量極少的尿液更不可能會產生出如此巨大的雲團,這些雲團好像是來自月球的內部。

8.月球玻璃狀的表麵

從多次進行的登月探險活動中可以看出月球表麵是一層玻璃狀的物質。這個現象提示了月球曾受過高溫熱源的烘烤,專家們分析結果證明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大量小隕星的撞擊。有一種看法認為,一次三萬年以前的猛烈太陽的火焰產生了這些變化。有專家稱,月球的這種玻璃狀表麵與核武器造成的效果十分相似,而月球表麵的這種高核輻射性與這一解釋相吻合。

9.月球的怪異磁場

早期對月球進行研究的專家聲稱,月球的磁場很弱或月球上根本就沒有磁場,但是從月球帶回的月岩顯示它們被很強的磁場磁化了。這對NASA的科學家們又是一次衝擊。因為他們以前總是假設月岩是沒有磁性的。對於月球的這種很強的磁場來源,至今沒有科學家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10.奇異的高密度物質團

據早期月球軌道的觀測顯示,在瑪麗亞山區的下麵聚集著一些高密度的物質。NASA還報告這些高密度物質區還引起飛越其上空的飛船式探測器微微向下俯衝並加速。這顯示月球下麵有隱藏的結構。科學家們還指出這些物質具有極高的密度,狀態如牛眼睛一般。有科學家指出,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下麵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