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開宗放光。召集娑婆世界十四億那由他大眾。皆來集此金剛寂滅道場樹會。今明大眾既集。將欲為說賢聖根本。故先為四十二人。剬名立字。胡漢並障。略開四十二人名字。人雖四十二。以五忍往攝。無不皆盡。五忍者。一以伏忍中障地前三十人。二信忍中有初地二地三地三人。三順忍中四地五地六地三人。四無生忍中七地八地九地三人。五寂滅忍中有十地無垢地妙覺地三人。合有四十二人。亦以六性攝盡。六性位者。習種性中十人。性種性中十人。道種性中十人。聖種性中十人。等覺性中一人。妙覺性中一人。合四十二人。今雲賢聖者。地前三十人。唯賢非聖。妙覺一地。唯聖非賢。中間十一地。亦賢亦聖。今略開此四十二賢聖名字。故因為品目也。
從此已下。經之第二。次明真實根本分。上來明發起。正宗分緣起既興。正宗得顯故。次明真實根本分。若作五門次第。從此已下第三明修道門。問曰。眾生起相。回流三有。欲滅斯患。當何所行。答曰。習三寶教修信賢聖四十二門真觀成就乃可除也。故從此已下次明修道門也。就此修道門中有三品經文。第一直列賢聖名字。第二學觀一品明觀行法用。第三釋義一品解釋名字學觀所由。就名字品中。複有五分經文。第一從初已下訖一切賢聖名字何等。明敬首菩薩發問賢聖名字。第二從爾時釋迦牟尼以金剛口已下訖一而無二。明如來將欲為說賢聖根本故。先誡敕敬首菩薩也。第三從佛子所謂留伽度已下。正明胡漢相幡。列四十二賢聖名字。酬其問意。第四從是故名門已下。結觀修學。第五從吾今略說已下。略舉一賢名門起學觀之由。就初問中有其二問。第一從品初已下訖欲成斯道當如何行。正問修行成佛之方。第二一切賢聖名字何等者。正問四十二賢聖名字也。就初問中複有其二。從初至發少問問佛。是出經家語。第二從大師本修何行已下。正問修行之方也。爾時他方敬首者。東方菩薩也。以佛神力者。初明舉佛神力也。複以大眾已下。後明假大眾威德也。皆是龍王師子王者。於龍師子中勝故名王也。發少問問佛者。當是大士尚謙也。如涅槃中。迦葉菩薩將欲發三十六問。先道我今所有智慧微少。猶如蚊虻。何能思量如來大海。為當承佛神力。及因大眾威德。少發問耳。此中亦爾也。就第二發問修行中有四句經文。第一從大師本修何行。至一切眾生不得其過去。總明如來三業無失。第二內性明照。乃至過一切菩薩之上。別成意業清淨也。三從出生端政。至常為釋梵所敬。別成身業清淨。四除闇昧如燭火。至如船師。別成口業清淨。大師本修何行者。本在因地修何等行也。一切眾生不得過者。明如來三業無失故。不得過也。內性明照者。內明外朗也。常住不滅者。古今莫異也。過一切菩薩上者。圓窮後除果德不共因同也。出生端政者。明如來相好具足。故雲端政也。色相無比者。身紫金色。更無等者。圓極自然者。意無不備也。無為清淨者。累無不盡也。二種常身者。一法性生身。二應化身。法身常故。應身亦常也。釋梵所敬者。如來行時。金剛例待。梵釋奉迎也。除闇昧如燭火者。如來說法能除物障。如明能破闇也。明天地如日月者。日月在空。玄照四野。令有心之徒明見正路。如來說法能除惑障。令有緣眾生返迷歸正也。度人天如船師者。明如來乘大涅槃船。周回往返。運度眾生也。豎過三界為妙覺尊乃至當如何行者。結成上問修行成佛之方也。一切賢聖名字何等者。第二正問四十二賢聖名字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口告敬首菩薩已下。品之第二。正明如來將欲為說賢聖根本。欲令所為欽承聖旨故。先誡約在之於初。故告敬首。言諦聽如法修行。諦之言審聽。若不審則謬有所傳也。善思念之者。勸思量放下之旨。擇善去非也。既思量簡擇已。即須如法修行也。我先天上至無量行願者。先華嚴中開演大願菩薩本行也。是法者。是菩薩行願法也。亦是十法諸佛快說決定了義瓔珞佛所行道者。以此真行願。莊嚴諸佛二種法身故。言瓔珞佛所行道也。今以此真行願法稱機被益故。言為此大眾乃至開瓔珞大業也。釋迦如來讚遂敬首發問理深稱根利益故。言汝心可念。極大慈悲化一切眾生也。佛言已下至一人無二。將說賢聖名門。更複誡敕。讚歎理深。同於十方諸佛所說。一而無二也。當先正三業者。萬惡從三業而起。萬善由三業而成。故勸正三業也。習三寶教者。教中明善是可欣。惡法可背。故勸習也。信向因果者。於因果理中。生決然之解也。然即所問悉可得入者。上之所問妙覺尊道悉可得解相應也。一切佛教為菩薩者得佛不久者。若順教修行克果必速。故言得佛不久也。必諦受學四十二賢聖名門者。自下答上第二門。乃至十方諸佛同說無二者。歎所說理深。應當受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