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是種本事6(1 / 3)

第五篇:不拋棄、不放棄,成功就在眼前

*懈怠、懶惰是慢性自殺

沒有人因貪睡、懶惰、懈怠而成功

死亡所指為何?是指腦部停止活動的時刻?還是指心髒停止跳動的時刻?假如,死亡是指腦部停止活動,那我不得不宣布—— 我們班上同學,很多現在都已經死亡了!

一天清晨七時,一位受到驚嚇的居民跑到警察局報案,說他看到路旁有一具軍人的屍體。警員聞訊趕緊前往處理,但是在翻動這具軍人“屍體”時,“屍體”突然悠悠醒來,並迷迷糊糊地說:“這是哪裏?我怎麼會在這裏?”

原來,這個三等兵姓洪,隨著部隊長途行軍。因天氣酷熱,士兵十分疲憊,所以黃昏時分,全體官兵就在路旁休息。洪姓士兵不知不覺睡著了,可他睡得太沉了,當其他官兵接到命令,繼續行軍前進時,他都沒有醒過來。所有士兵都走光了,他還背靠兩個大包和一箱通訊器材,繼續昏睡……

這位士兵到底睡得多熟呢?想象一下,在大馬路邊,大小車輛不斷地呼嘯而過,他都不為所動、處變不驚,一直睡到東方大白,被路人發現報警,才迷迷糊糊地醒來。一時之間,他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古人說:眾人皆睡,我獨醒。可是這個洪姓士兵卻是“眾人皆走,我獨睡”,可愛吧!

有些人喜歡偷懶,喜歡迷糊昏睡、大睡、沉睡,睡到天色已暗,甚至又睡到東方大白,卻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不知道大學生是否都有相同的一些經驗:

第一學年——新鮮人,奮發圖強,六點半起床,盥洗完畢,穿好衣服、吃完早點,從容不迫地到教室,上八點十分的第一堂課。挑個好位子坐下,等待老師來上課。

第二學年——八點起床,漱口刷牙完畢,沒時間吃早餐,怕老師點名,匆忙趕在八點半前衝到教室。

第三學年——九點起床,帶著牙刷牙膏趕到學校,在九點半第二堂課時抵達教室,對老師隨便編個理由,說摩托車壞了、路上塞車……

第四學年——十點醒來,從被窩裏伸出腳趾頭,探試溫度。哎唷,太冷了!這種天氣不用上學!腳趾縮回,蓋上棉被,繼續睡覺。再醒來時,一看,十一點半了,吃飯時間到了,先去吃午餐再說吧!

哈哈,好像不少人都是這樣度過大學生活的。

心理學家弗羅伊德指出,人天生就有追求快樂和滿足欲望的本能,這就是所謂的“本我”。

所以,在唯樂原則的支配下,人們經常追求立即的快樂、享受和滿足,例如:吃好吃的東西、愛漂亮、好逸惡勞、少做多睡……

然而,人們在受到道德規範、風俗習慣、法律與文化教育的熏陶之後,道德原則就告訴我們,人必須努力工作,不能好吃懶做,不能天天睡得像一隻豬。要奮發圖強、追求理想,這就是“超我”的表現。

所以,懶,是人類的最大敵人,也是我們心中的本我,總是希望輕輕鬆鬆,不必付出太多,找工作也要事少、錢多、離家近。然而,天下事很少能不勞而獲,而是必須利用我們心中的“超我”,克服心中懶的惰性,且不斷地努力,創造機會。

以前在學校念書時,一個教授就告誡我們:“各位同學,年輕是人生最大的本錢,大家一定要把握時光,趁年輕時多專心念書,不要像我一樣,大學時代總想著玩,忙著談戀愛,搞到現在才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真是後悔莫及啊!”

可是,後來哲學概論的教授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大家:“同學們,青春是最寶貴的,青春一去不再來啊!所以,能玩就盡量玩,能跳舞就盡量跳,不要一天到晚像書呆子一樣死讀書,讀到最後,不懂得享受人生!像我現在,想玩也來不及了,太老了!”

下課後,同學們開始了熱烈的討論:到底兩位教授誰講得比較正確,更有道理?

一位同學搶著說:“不玩,隻能當教授;努力玩,也是當教授!我看,那麼我們就‘能玩盡量玩’吧!反正最後都是當教授,薪水都差不多!”

你認為呢?

靜心一得

一位醫學院教授在下午第一堂課上課,所以不少學生在打瞌睡。這位教授看到昏昏欲睡的學生,心裏很不高興,生氣地說:“死亡的定義,一直有爭議。死亡,到底是指腦部停止活動的時刻,還是心髒停止跳動的時刻?這兩種說法,似乎是見仁見智。假如死亡是指腦部停止活動,那麼,我不得不宣布——我們這一班同學,有很多人現在已經死亡了!”

聽到這故事,我不禁自問:“我會不會也已經死亡了?”

不,不能死亡。

懈怠、懶惰是慢性自殺,因為這種負麵態度讓人不斷地浪費時間,會使人的生命慢慢地枯幹,並走向毀滅!

我們知道,因廢物利用或撿拾垃圾而成功、致富的人很多,但是,因懶惰、貪睡、懈怠而成功的人,卻沒有聽說過,不是嗎?

EQ小叮嚀

1.多利用心中的“超我”,克服懶惰的本性。

2.懈怠、懶惰是一種慢性自殺,會使人的生命枯幹、毀滅。

3.因撿拾垃圾而致富的人很多,因懶惰、貪睡而成功的,卻沒有聽說過。

*係著黃金的鳥,無法翱翔天際

天下未有貪而不窮者

小時候,長輩就教訓我們:你不能吃一、夾二、想三、怕四。人不能太貪,什麼都要,結果什麼都掉!所以,蕭伯納曾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欲望難遂,另一是欲望得遂。

有一個大人看到一個小孩在路邊哭得很傷心,上前詢問,才知道原來小孩手裏的一枚銅錢掉到水溝裏,找不到了。這個大人為了安慰小孩,就給了小孩一枚銅錢。不料,小孩拿了銅錢後,哭得更厲害、更大聲了!

大人很納悶地問小孩:“我已經給了你一枚銅錢,你失去的已經又得到了,為什麼還要哭?”

小孩哭著說:“如果我剛剛沒丟掉那枚銅錢,現在就有兩枚銅錢了,可我現在隻有一枚銅錢啊!”

印度文豪泰戈爾說:“鳥的翅膀上若係著黃金,就永遠不能於天上翱翔了!”

的確,人們貪得無厭的貪念,會使人迷失本性,也會腐蝕人心。所以古人曾說:貪念,是萬惡之首。

其實,欲望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它鞭策我們不斷地向前努力;然而,永不知足的欲望,或過度的貪念,卻使人的內心長出毒瘤,也使心靈變得肮髒和汙濁。

有一個農人,自己做了一個簡易的捕野雞器。那是個一公尺見方的木板箱子,入口處的木板用木棍撐起,棍上係著一條繩子,野雞如果走進去,繩子一拉,野雞就會被關在裏麵。

農人把這個捕野雞器藏在樹林草叢裏,箱子裏外都撒了許多稻米,招引野雞走入箱子。

一天,這農人在樹林中守候不久,竟然來了十隻野雞,其中有九隻野雞隻顧著吃稻米,漸漸踱進了木箱子裏,他看了真是高興。

“不急,不急,還有一隻遲早也會走進箱子裏。”農人心裏想著。

農人等呀等,但是,那第十隻野雞就偏不走進箱子裏去,反而是箱子裏的兩隻野雞走了出來。農人後悔不已,心想,剛才如果知足就好了。

後來,農人自忖——隻要那走出來的兩隻野雞中,有一隻再走回木箱子,他就要拉繩子了!可是,偏偏又有四隻野雞吃飽了,慢慢走出來,箱子裏麵隻剩下三隻野雞了。

農人很是懊惱,怎麼辦?再等等吧……總會有兩三隻再回去的,因為箱子裏還有許多稻米呀!

就在此時,又有兩隻野雞走了出來。哎呀,糟糕,木箱子裏麵隻剩下一隻了——要不要拉繩子?要?不要?

正當農人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時,最後一隻野雞也吃飽了,咯咯地叫著跳了出來。十隻野雞全部都走了!就這樣,原本已成為囊中之物的九隻野雞,最後因貪心,變得一無所獲。

所以,古人警告我們:“天下未有貪而不窮者。”

靜心一得

小時候,常聽長輩教訓我們:“你不能‘吃一、夾二、想三、怕四’。”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嘴巴吃著一塊肉,筷子還挾著第二塊肉,心裏又想著盤中的第三塊肉,同時又怕第四塊肉被別人夾走!

的確,有時候人很貪,貪到想把什麼都弄到手,但是,結果是什麼都失掉了!

所以,古人說:“鳥飛於上,其欲在下,故死於網;魚潛於下,其欲在上,故死於鉤。”蕭伯納說:“人生有兩種悲劇,一是欲望難遂,另一是欲望得遂。”

貪婪是一種負麵情緒,它把人的心越套越緊,也把理智蒙蔽,使人忘記自己原來心靈的富有,最後反而變成心理上的貧窮。

人,必須養成自律的習性,並且戒之在貪呀!

美國紐約警方在1997年1月曾發函給2777名逃犯,通知他們可憑通知單領到6000美元。信函上印的頭銜是“紐約州無主財產處理組”。警方還特別設立一個“假辦公室”,並安排假秘書、顧客與接待員,以充場麵。

結果,這項甕中捉鱉的行動,竟有261名逃犯以為天降橫財而自投羅網,其中一人竟從4000公裏外的新墨西哥州興衝衝地趕回紐約市,結果當然是“發財夢碎,鋃鐺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