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用這錢自己買點禮物吧”
1962年2月,在北京南池子緞庫胡同的一個小院裏,一個規模不大,級別很高的婚禮正在熱熱鬧鬧地進行。規模不大,是因為來人不是特別多,所以聲勢不是很大;級別高,是因為新娘的身份特殊,因為參加婚禮的人有很多高級幹部。
這個婚禮的新娘是誰呢?
原來新娘是劉鬆林(原名劉思齊),毛澤東的幹女兒,原毛岸英的妻子。在毛岸英犧牲了12年之後,劉鬆林終於組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新郎是空軍航空學院的教員楊茂之。
毛澤東親書了一幅自己的《七律·和郭沫若同誌》作為送給劉鬆林和楊茂之的新婚賀禮,同時還送了300元錢。毛澤東說:“我從不買東西,所以我不知買什麼給你們好,你們用這錢自己買點禮物吧。”劉鬆林的親戚和朋友來了不少、張文秋的老戰友也來了很多,謝覺哉、伍修權、劉震,還有劉鬆林父親的朋友,如董秋斯、盂用潛等人,楊茂之空軍學院的朋友也來了不少,足有100多人,把個小院擠得滿滿的。楊茂之的父母遠在北方的海邊,沒有來。
高興之餘,毛澤東風趣地對劉鬆林說:“以後不要疏遠父子之情喲,你不僅是我的兒媳婦,還是我的女兒嘛!”婚後,歸於平凡的劉思齊改名為劉鬆林,像告別她的青春一樣,去掉了“思齊”。
毛澤東總算了卻了作為父輩的一樁心事。
劉鬆林和楊茂之有了孩子之後,每逢節假日,他們都帶著孩子來中南海看望毛澤東,毛澤東總是放下手頭的工作,盡情地享受這難得的天倫之樂。孩子們喊叫爺爺的一聲歡笑,幹女兒孝敬老人的一腔熱情,無不撫慰著毛澤東心靈的創傷。
從毛澤東的兒媳婦變成了一個普通人的妻子,名字從人們熟悉的劉思齊變成不那麼熟悉的劉鬆林,使她感受到了普通的女人所感受到的一切。她碰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生活上的也好,精神上的也好。劉鬆林有過痛苦,有過煩惱。但是她認為,假設一個人的一生非常順利,他並沒有享受到真正的人生,一個人的一生酸甜苦辣,最後都是豐富人生的一種體驗,一種財富。在毛澤東、毛岸英兩個人的熏陶下,劉鬆林做人一直都很清廉。她說:閉上眼睛,我對得起我自己,我沒有因為錢財、權力、名譽,因為這一切東西彎過腰,求過人。
“一切浮言譏笑,不要管它”毛岸英犧牲之後,為了改變心境,劉鬆林想換換環境,毛澤東同意了劉鬆林去蘇聯留學的決定。1954年,劉鬆林在國內學了一年俄語預科,出國前夕,學習生活的緊張加上即將告別祖國的不舍情懷使劉鬆林病倒了。毛澤東非常關心劉鬆林的身體情況,寫信來安慰劉鬆林要她好好休養,恢複體力,以利出國。並說,最要緊的爭一口氣,學成為國效力。毛澤東隨信還給劉鬆林寄去了《列寧選集》多卷。
1955年9月到1957年9月,劉鬆林在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力係學習。失去丈夫,告別祖國,遠離家鄉父老,這種留學生活是寂寞的,毛澤東非常體諒兒媳的心情,常常寫信關心和了解劉鬆林各方麵的情況。他在一封信裏這樣寫道:
親愛的思齊兒:
給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興。希望你注意身體,不使生病,好好學習。我們都好,勿以為念。國內社會主義高漲,你那裏有國內報紙否?應當找到報紙,看些國內消息,不要和國內情況太隔絕了。
祝好!得勝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得勝”是毛澤東的化名,1947年轉戰陝北期間毛澤東曾使用李得勝的名字,後來毛澤東也常常簡而化之用“得勝”自稱。當時劉鬆林的心境很不好,獨在異鄉,學習時是俄語授課,在國內一直學的是文科,在蘇聯突然改學理科,種種原因導致劉鬆林感覺身心疲憊,病痛頻生。1957年暑假期間,劉鬆林回到祖國寫信向毛澤東彙報自己的情況,要求轉學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