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周文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1 / 1)

周文王商末周族領袖。姬姓,名昌。商封為西伯。以仁治國,周因之強盛,後形成商之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格局。在位五十年。相傳曾被商紂囚於茭裏(今河南湯陰北),在獄中演《周易》,通天人之理。

1972年9月,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北京中南海會見日本田中角榮首相,在輕鬆愉快的談話中,毛澤東指著在旁的外交部副部長姬鵬飛說:“噢,此人是周朝人,是文王的後代。”周恩來說:“周文王姬姓,姓他(指姬鵬飛)的姓,不姓我的姓。”周文王姬昌,是周王朝奠基者,是上古的一個重要曆史人物。毛澤東在文章、談話中多有提及,且常以他和其他被傳統文化稱道的聖賢相提並論。

1920年9月,毛澤東在湖南《大公報》就發動湖南自治運動所寫的《“湘人治湘”與“湘人自治”》一文中,以過去段祺瑞派乾州廳(湖南吉首)人傅良佐任湖南督軍事為例,指出“把少數特殊人做治者,把一般平民做被治者,把治者做主人,把被治者做奴隸。這樣的治者,就是禹湯文武,我們都給他在反對之列”。(《毛澤東早期文稿》第523頁)1926年5月,他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講授《中國農民運動》,談及“無人注意農民問題”時又說:中國農民運動,遠自文武周公,以至現在之各學校,不過是研究如何發展農業,使農村資本化。

1951年1月,毛澤東在中央召開的一次會議談到土地改革運動時說:“分土地,鎮壓反革命,發動群眾,都是好事。土改一項,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孫中山都沒有做過,我們才做。”1962年1月,在中共中央擴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引用了司馬遷《史記》中提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一例。即文王姬昌因觸犯紂王被囚於羑裏時,曾著述《周易》,窮探天人之理。他借此談了對文王此事的看法,說:“所謂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無其事,近人已有懷疑,我們可以不去理它,讓專門家去解決吧,但是司馬遷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則確有其事。司馬遷講的這些事情,除了左丘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當時上級領導對他們作了錯誤處理的。”“像古代人拘文王、厄孔子、放逐屈原、去掉孫臏的膝蓋骨那樣,我不是提倡這樣做,而是反對這樣做的。我是說,人類社會的各個曆史階段,總有這樣處理錯誤的事實。”(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