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思想家。韓國公族,入秦,為李斯陷害,入獄自殺。他是法家代表人物,提出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法治思想。著有《韓非子》五十五篇。
韓非是集先秦法家思想的大成者。毛澤東讀《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後,寫下這樣一段批語:“韓非師從於荀子,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術治、勢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統治術,對後世影響很大。”(《毛澤東曆史筆記解析》,紅旗出版社1993年第57頁)
韓非的著作是《韓非子》。相傳《韓非子》是他囚禁於秦獄時所寫的,毛澤東對此頗有感觸。1949年他在與翻譯師哲談論司馬遷時,隨口念出《報任安書》中的一段:“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後來在1962年七千人大會上又念了這一段。毛澤東喜歡讀《韓非子》,他的講話和著作中,常常運用出自《韓非子》的成語和典故,如自相矛盾、忠言逆耳、危如累卵、良藥苦口、循名責實、吹毛求疵、優柔寡斷等等。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參加討論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第三版)時,講了《韓非子·和氏》中卞和獻璧的故事。他說:“卞和堅信真理,堅定地認為自己的玉是好的,第三次獻上去,確實證明這是塊好玉,才取得了人們的信任。所以,任何真理要使人們相信,絕不會是一帆風順。”(《黨的文獻》199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