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打開一個我們不知道的世界五彩繽紛讓我們去坦然麵對平凡的生活,米花在線書庫是您最好的朋友!!!
出自三國(魏)曹植《七哀》: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人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1.七哀:舊注說法不一,清人俞樾《文體通釋》認為:“古人之詞,少則曰一,多則曰九,半則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發》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終。”故“七”不過是表哀之多,非實數。2.宕子:即蕩子,謂離鄉遠遊、久出不歸之人。3.清路塵,濁水泥:二者本是一物,“浮”的就清了,“沉”的就濁了。比喻夫妻本是一體,如今地位卻不同了。4.逝:往。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自幼聰敏好學,深得曹操喜愛。操多次欲立其為太子,後因其放任自行,終於在爭儲的政治鬥爭中輸給了曹丕。曹丕繼位後,處處打擊限製這個親兄弟。曹丕死後,曹繼位,同樣對曹植采取了猜忌、防範的政策。曹植為此常鬱鬱寡歡,年四十一而卒。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詩人,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現存詩約八十首,大都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這首《七哀》作於黃初年間,適時曹植正在遭受曹丕的一係列打擊和限製。全詩看似寫一個思婦的閨怨之辭,實則借思婦之口痛述戰亂給人民帶來的妻離子散的痛苦,同時也是以孤妾自喻,婉轉地道出了對自己身處壓抑政治處境的深沉憂傷。
易昌陶,又名易永畦,湖南衡陽人,是毛澤東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同班同學和摯友。昌陶工於文墨,酷愛讀書,與毛澤東有著相同的愛好和誌向。然而,勤於學業而忽略了體育鍛煉的他身體孱弱,於1915年3月病死在家中。得知這個消息後,毛澤東異常悲痛,在5月23日學校為易昌陶同學開追悼會的時候,含淚寫下了這首挽詩。
詩的開篇,“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來”,直陳對摯友的思念之情。摯友的早逝,使得詩人“悲歎有餘哀”。隨後,詩人筆鋒一轉,以雁聲、湘濱、南城隈這些平日和摯友齊聞同見的景物,與思友之情交融在一起,寫得真切,寫得動情。在表達完“思友”之情後,詩人進入了全詩的第二個主題—“別友”。人死不能複生。詩人以“城隈草萋萋”入筆,在敘說自己淚水浸頰、孤身隻影、零落不知所思後,點出“永訣”的話題,如泣如訴,感人肺腑。作為一首挽詩,隻有“思”和“別”是不夠的,其主旨在“悲悼”。悲慟萬分的詩人無法入睡,他多麼想雞鳴時起床,一邊在田野上散步,一邊看到摯友冉冉來到自己身邊。這樣他就可以握著他的手,哪怕不知道說什麼好……然而,這一切都隻是幻想罷了。摯友命運不濟,早逝人寰,如今隻能任憑勁風吹拂靈帳。此情此景,詩人如何才能不心悲如焚呢?如何才能不背倚青山放聲大哭呢?“悲友”這個部分在詩中具有極其重要的過渡作用。它既把“思友”和“別友”的悲痛之情推向了高潮,又由此開啟了“憶友”部分的情感抒發。死者長已矣,生者當自勉。經常和自己暢談理想抱負、縱論時事國是的易昌陶走了,詩人不能不為這樣一位有誌青年的離世而感傷。所以,在“悲友”之後,詩人開始了情感的抒發。“列嶂青且茜,願言試長劍”說明詩人和摯友時常麵對祖國大好河山共同暢談報國救民的誓願。“東海有島夷”和“北山盡仇怨”說的是不斷侵蝕我國領土的日本和沙俄帝國主義。就是在這一年的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凱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簽訂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9日,袁世凱竟全盤接受。消息傳出,舉國震動。毛澤東也憤然寫下“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的激昂之辭。“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體現的正是詩人和摯友這種報國救民、舍我其誰的精神。詩人之傷,不盡在失去了一位誌同道合的好友;詩人之悲,更多的是痛惜國家從此缺少了一位敢為天下先的愛國青年。詩人之痛,此時已達極致,他把自己和好友自比為鍾子期和俞伯牙,發出了“後來有千日,誰與共平生”的無盡感傷。詩的最後四句,是“祭友”之作。麵對忘友的靈柩,詩人隻能獻上一杯清酒,對著逝者的靈幡無限地悲哀。用什麼表達詩人的惆悵呢?隻有那如同天際間的一泓江水悠悠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