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節 第8章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1 / 2)

古人講過:“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就是說:人不知道古今,等於牛馬穿了衣裳一樣。什麼叫“古”?“古”就是“曆史”,過去的都叫“古”,自盤古開天地,一直到如今,這個中間過程就叫“古”。“今”就是現在。我們單通現在是不夠的,還須通過去。延安的人要通古今,全國的人要通古今,全世界的人也要通古今,尤其是我們共產黨員,要知道更多的古今。通古今就要學習,不但我們要學習,後人也要學習,所以學習運動也有它的普遍性和永久性。

——《在延安在職幹部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77頁)“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出自唐韓愈《符讀書城南》: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

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

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由其不能學,所入遂異閭。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長聚嬉戲,不殊同隊魚。

年至十二三,頭角稍相疏。

二十漸乖張,清溝映汙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

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

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

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問之何因爾,學與不學歟。

金璧雖重寶,費用難貯儲。

學問藏之身,身在則有餘。

君子與小人,不係父母且。

不見公與相,起身自犁。

不見三公後,寒饑出無驢。

文章豈不貴,經訓乃佘。

潢潦無根源,朝滿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義,況望多名譽。

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

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

恩義有相奪,作詩勸躊躇。

韓愈(768—824),字退之,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韓氏郡望在昌黎(今河北),每自稱昌黎韓愈,故後世也稱其韓昌黎。韓愈少年勤學,貞觀八年(792)中進士。先後任宣武及寧武節度使判官,後官至監察禦史。因上書請減免賦稅,貶陽山令。憲宗時,召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後從宰相裴度征吳元濟,遷刑部侍郎。後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穆宗時,拜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諡號“文”,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傑出的散文家和詩人,被後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昌黎先生集》,其中詩三百七十餘首。這首詩是韓愈在城南別墅勸導兒子符認真讀書時所作,詩中運用大量比喻來說明刻苦讀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俗易懂,寓意深刻。“人不通古今,馬牛而襟裾”大意是:人不學習,就不知古今,好像馬牛穿了衣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