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第55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1 / 1)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於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實踐論》(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88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班超傳》:

超到鄯善,……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

《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起自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整個東漢一代近二百年的曆史。作者是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範曄。範曄(398—446),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人。宋左光祿大夫範泰之子。曾任秘書丞、新蔡太守和尚書吏部郎等職。《後漢書班超傳》中記載了漢代名將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的史實。班超剛到鄯善國(本為樓蘭國,漢昭帝時改為鄯善)時,國王待他們還算熱情,後來逐漸冷落下來。班超猜想這一定是北匈奴也派來了使者,使鄯善國王下不了決心。經詢問後果然如此。班超於是召集部下三十六人,對他們說:“不進入老虎窩,就得不到小老虎。如今的辦法隻有趁夜火攻匈奴使臣大營,才能完成使命了。”部下以為然。後班超連夜襲營,大破匈奴,震驚鄯善國。最終,班超等人與鄯善王結盟而還,圓滿完成任務。後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曆風險,就不能成事。也用來比喻不經曆艱難困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

經過了十餘年鬥爭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在中國革命的大風大浪中走過了一段傳奇經曆,其間有過成功的經驗,也有過失敗的慘痛。尤其是1931年至1934年間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者的教條主義統治,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這時,為了更好地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係統總結黨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統一黨內各種思想,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黨中央贏得了一段相對寬鬆的時間,毛澤東也充分利用起這段時間從理論高度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和總結。《實踐論》就是一篇創作於這個時期、用以從理論上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充滿著馬克思主義思辨思想的重要哲學文獻之一。

該文以實踐觀點為基礎,以認識和實踐的辯證統一關係為主線,係統地論述了以下幾個方麵: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二、認識的發展過程;三、無產階級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在第一部分中,毛澤東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基礎;社會實踐有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其中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隻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於認識外界的真理性的標準;實踐還是認識的目的,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階級性和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最顯著的特點。為了強調實踐對於認識的重要性,毛澤東還特別摘用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古語來說明: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基礎和橋梁,“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