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 第67章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1 / 2)

封建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是進了曆史博物館的東西了。資本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已有一部分進了博物館(在蘇聯);其餘部分,也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快進博物館了。唯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社會製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於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新民主主義論》(一九四○年一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86頁)“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出自晉李密《陳情表》: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曆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李密(223—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三國蜀晉間文學家。早年孤,母何氏改嫁。祖母劉氏,躬親撫養,密奉事以孝聞。後主時,曆任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等職。晉滅蜀後,李密成了“亡國賤俘”,在鄉間講學。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征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劉氏年邁無人奉養為由固辭不受,並作《陳情表》呈送晉武帝,陳述四方麵內容:第一部分,敘說自己家庭不幸和祖孫相依為命的情形;第二部分,感謝朝廷對自己恩遇有加,自己卻因祖母無人供養無法奉詔,身陷兩難境地;第三部分,講述自己從政經曆和晉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綱領,表明因奉孝而不能出仕的無奈,以打消晉武帝的顧慮;第四部分,闡明陳情的目的——“願乞終養”,先盡孝後盡忠。全文情真意切,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所陳之事,發自肺腑,入情入理。就連晉武帝這樣的虐君閱後也深受感動,慨然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將兩者相提並論,有“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的說法。《古文觀止》有“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的評價。由於此文的流行,“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也被後人轉化為一組並列成語使用,形容人或事物處境危險或即將消逝。

1939至1940年之際,就在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的緊張時刻,國民黨頑固派卻不斷掀起反共活動的浪潮。一方麵,他們由製造小規模的軍事摩擦轉向發動較大規模的武裝進攻,衝擊根據地抗戰力量;另一方麵,又重點加強在思想戰線上對共產黨的理論攻勢,大肆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企圖異化共產黨的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