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節 第77章心之官則思(1 / 2)

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孟子說:“心之官則思。”他對腦筋的作用下了正確的定義。凡事應該用腦筋好好想一想。俗話說:“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是說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

——《學習和時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48頁)“心之官則思”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孟子的這段話,是同公都子論述大人與小人之不同時說的。公都子問孟子說:“同樣都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君子,有的人卻是小人呢?”孟子認為,求取滿足身體重要器官需要的是君子,求取身體次要器官需要的則是小人。並解釋說:耳朵、眼睛這類的器官不能思考,會被外物蒙蔽。因此,耳朵、眼睛不過是一物罷了。一與外物相接觸,便被引向歧途了。而心(古人認為心是思考的器官,等同於今天的腦)這個器官是用來思考的。一思考就會有所收獲,不思考就會一無所獲。這個器官是天特意給予人類的。首先要把它樹立起來,那麼,次要的器官就不能奪取人的善性了。這樣,就成為君子了。孟子的這段話,有兩層深刻含義:其一,闡釋了“心”這個器官與其他器官的不同之處,後人常以“心之官則思”這句話作為開動腦筋、敢於思考的座右銘;其二,論述了君子與小人之別。大人常用“心”思考,使自己的行為符合仁義的準則。而小人,則易被次要器官所蒙蔽,偏離仁義的法則。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為了肅清黨內“左”、右傾錯誤影響,進一步統一全黨思想,1941年初至1945年,毛澤東在以延安為中心的全黨範圍內發動了一場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主、以提供奪取全麵抗戰勝利的思想保障為目的、曆時四年的整風運動。這場運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是全黨整風的準備階段;第二階段,從1942年2月至1943年10月,進入全黨普遍整風階段,著重組織黨員幹部學習馬列主義,清理錯誤的思想觀點和作風;第三階段,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4月,為總結曆史經驗階段。這篇題為《學習與時局》的文章,是整風運動進入第三階段後,1944年4月12日和5月20日,毛澤東分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和中央黨校所作的演講。

毛澤東之所以在兩個如此重要的場合下作了兩次同樣的報告,基於兩點考慮:一、在整風運動已經進入最後一個階段並順利進展了半年之後,應該讓黨內高級幹部通過研究、分析、總結曆史經驗,正確認識黨的路線的是非問題,進而統一全黨思想;二、黨的高級幹部的整風效果直接決定這場整風運動的成敗。“將多數高級及中級幹部的思想打通,又能保存黨與軍的骨幹,那我們就算勝利了。”所以,就在整風運動整個過程來看,毛澤東更關注黨的高級幹部的思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