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節 第79章欲速則不達(1 / 1)

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願,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欲速則不達”,這不是說不要速,而是說不要犯盲動主義,盲動主義是必然要失敗的。在一切工作中都是如此;在改造群眾思想的文化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如此。

——《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12—1013頁)“欲速則不達”出自《論語子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的弟子子夏做了魯國莒(jǚ)父(今山東莒縣西部)的縣官以後,向孔子請教施政的方法。孔子說,不要求急圖快,不要貪圖小利。一味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小惠,就辦不成大事。後用“欲速則不達”說明不遵循客觀規律,急功冒進,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經過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後,到1944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抗日根據地在經濟、軍事、工作作風等方麵均呈現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麵。相比之下,解放區的文化教育事業較為落後,“在一百五十萬人口的陝甘寧邊區內,還有一百多萬文盲,兩千個巫神,迷信思想還在影響廣大的群眾”,徹底消除這些群眾頭腦中的“敵人”已成為當前黨的一項重要工作。10月30日,毛澤東就此問題向陝甘寧邊區文化運動的總的領導機關——陝甘寧邊區文化界救亡協會作了這篇《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的主題演講。

講話一開始,毛澤東就分析了解放區文化的現狀:“已經有了它的進步的方麵,但是還有它的落後的方麵”,為此,他號召,“必須告訴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鬥爭”。而鬥爭的前提則是建立包括教育、藝術、醫藥三方麵的廣泛的統一戰線。接著,毛澤東就這三麵展開論述。在教育方麵,毛澤東建議要創辦包括集中正規的學校,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識字組,以及經過改造過的舊的村塾在內的各種教育形式,開展掃盲活動;在藝術工作方麵,要通過話劇、秦腔和秧歌等多種形式,充實群眾的文化生活;在醫藥方麵,要團結並改造好就醫生,讓他們與我們的新醫生一道,解決人民的病苦,清除他們腦中的巫神。講話的最後,毛澤東特別強調了革命文化工作的性質和原則:“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係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要聯係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願。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願望出發。”對思想上還沒有覺悟,信念上還沒有堅定,行為上還不接受改革的群眾,我們的幹部就要采取耐心等待的態度。為此,他還特意摘用古語“欲速則不達”,一方麵向各級黨的幹部說明不尊重群眾自願和自覺,在文化改革中急於求成就會流於徒有形式而失敗的道理;另一方麵,又否定不要速度的做法,要求領導幹部在尊重規律的情況下開展工作,不要犯盲動主義錯誤,紮實而穩妥地把工作開展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