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第84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 / 2)

我們延安的同誌大多進過黨校,在座的同誌是參加“七大”的,你們懂得的東西更多,這是很好的。將來出去,人家一定很尊重你們,需要你們去傳達“七大”精神,大家眼望延安,信仰延安,但是同誌們,我們一定要采取上麵所說的態度,不當欽差大臣,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346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是諸葛亮為進行第二次北伐戰爭於建興六年(228)呈給後主劉禪的請戰書。這時,第一次北伐剛剛失敗不久,很多大臣對再次北伐頗有異議。在文中,諸葛亮闡明先帝北伐遺願和蜀漢生死存亡的大局,縱論北伐可行的六點軍事態勢,力諫後主絕不能因朝有異議而生動搖北伐中原的決心。全文充滿著環環相扣之理、感人涕零之情、忠貞壯烈之氣,讀來令人肅然起敬。文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一句也成為千古名句,經曆代文人演化,形成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來形容對某一項事業奮鬥不息的精誠精神。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和中國抗戰形勢都出現了可喜的局麵。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盟軍乘勝步步逼近日本本土。在國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繼續展開局部反攻,將華北、華中各大城市敵軍牢牢包圍;中國抗戰勝利的曙光即將到來。而就在此時,國民黨卻在醞釀著戰後消滅中共、實現一黨獨裁的陰謀。為了團結全國人民,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實現中國未來獨立、自由、民主之前途,中國共產黨於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全國121萬名黨員。

“七大”開幕的第二天,即4月24日,毛澤東作了著名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成為這次大會的中心議題。隨後,他又從書麵政治報告中提煉出三個問題,作了一個口頭政治報告。這就是後來收入《毛澤東文集》(第三卷)的題為《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這三個問題是:路線問題、政策方麵的幾個問題、黨內的幾個問題。

在談到路線問題時,毛澤東明確指出黨應該采取一條“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的政治路線。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接下來,他在第二部分對政策方麵的幾個問題逐一作了闡釋。這幾個問題是:一般的綱領與具體的綱領;關於孫中山;關於資本主義;關於共產主義;關於國民黨;關於改造舊軍隊;關於我們的軍隊;擴大解放區;準備轉變;軍隊與地方;召開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論及的十一個問題,是黨現階段政策的具體闡述,也是指導取得抗日戰爭全麵勝利以及奠定未來中國之和平命運所應采取的正確做法。實現這些政策離不開對黨內的領導和教育工作。因此,關於黨內的幾個問題(即文章第三部分)自然就是毛澤東談論的重點了。這幾個問題主要集中在:關於個性與黨性;對黨內理論工作者,知識分子,在淪陷區、國民黨區工作的同誌,本地幹部、本地軍事幹部,經濟工作和後勤工作幹部,民運工作幹部,工、青、婦幹部,抗戰時期入黨的幹部和黨外幹部的工作方法的問題;關於要講真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