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乃元氣之祖,萬道之宗,乾坤之根本,天地之精源,混沌太無之中,凝自然之真而為體,廣大無邊,應化莫測,非陰非陽,能微能彰,不古不今,不存不亡,常於無量劫運之端,太初、太易之前,肇布玄元始而生太極,判太極於三才,至劫終於六合,俱消混沌為一。又複分判,凝輕清以為天,積重濁以為地,陽精為日,陰精為月,日月之精為星辰。運行四時八節,安鎮名山大川。二氣交會則動植萬彙更相產化,初自一氣而生三氣,合生九氣,是為九天。注:自然之氣生鬱單天、禪善天、須延天,即清徽之氣生也。禹餘天之氣生兜術天、不驕樂天、洞元天。太赤之氣生梵輔天、清明天、無想天。此玄元始三氣各下生三天,合為九天,各下三天,合為三十六天。其外有諸梵天,悉係屬於九天主也。次生四種民天,亦曰種天,謂開劫之初降為人種也。釋氏呼為四禪天。此天上取太清境三下三百萬億黑,下生八梵天五千五百五十五萬黑,凡一黑三千裏也。此天出三界之上,超陰陽之數,故無年壽之限,水火風三栽不能壞也。

次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天。次布八梵天、始青天、青元天、始丹天、大丹天、娘素天、大素天、始玄天、大玄天也。

次人間世,北方清靜世界、束北長安世界、束方納善世界、束南用賢世界、南方棄賢世界、西南仁靜世界、西方淨行世界、西北延賢世界。下置九地,第一壘色潤地、第二壘剛色地、第三脂色地、第四潤澤地、第五金粟地、第六金剛澤地、第七水製地、第八風澤地、第九壘洞淵無色綱維地。每壘出一重,上一重水,一重風,自上而下,大劫之永、九地之上至無色界,三災大作,萬像消化。種民之上,災所不及。元黑複合,劫為混沌,劫曆重開,於是複命此天之人降為人種,下世行化,為君為臣,製立法度,更相訓導,亦如此劫之初。凡經無量浩浩之劫,悉皆如是矣。天地之外象類雞卵,元黑繞之如日之暈。其詳見於合一界混元圖》及《開天經》、《渾天儀》等書。

如是天地各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億重也,亦各於其中立天文地理,運陰陽五行,列神隻,產萬彙,秉生成之柄,鎮造化之源。故在天為眾聖之尊,在世為萬教之主,先塵運劫而行化,後無輕極而常存。道運禦世,開辟玄通,故號無上三天玄元始三黑太上老君焉。老子者,為之應形也。應既不一,號亦無量,或號三十六號,或號七十二名,或號九天上皇,或號洞真帝一君,或號高上玉帝,或號太平正真太一妙黑皇君,或號九玄帝君,或號大千法王,或號九靈老子,或號九玄帝君,或號上左玄真人,或號上清金闕妙經大法師,或號高上大法王,或號玄一真定光,或號金闕後聖君,或號太平上景君,或號無為父,或號萬物母。其降生之時,十方天神空中稱讚,尊號有十,日太上老君、高上老子、天皇大帝、玄中大法師、有古大先生、金闕帝君、太上高皇、虛無大真人。複有至真、無極、大道、自然、元始、太上、天尊、道君、無上、天真、元老、天師、黃老、世師、玄宗、神人、真人、仙人、至人、大人、道聖人之號以上號名二字。降生在世,名字凡有九,名耳字伯陽、名雅字伯宗、名誌字伯光、名石字孟公、名重字子父、名定字元陽、名元字伯始、名顯字元生、名德字伯文。或日伯陽父,老,尊老之稱也。

老君嚐以上和元年歲在庚寅九月五日甲子卯時,降生鬱單北玄因天剛靈鏡山李穀之間、上玄靈母九玄之房,乃以穀為民,旌名弘九,一名玄水,嚐曰:吾姓字渺渺,從劫至劫,非可悉紀也。論曰:上和乃天上之紀年,如赤明、朱陵、清漢、天漢、開皇、上皇之類是也。而世俗之士隻知甲子造於大撓,年號始於漢武,便以上和等號皆謂之妄,殊不知上天自億劫以前紀年不廢,世人無從而知耳。自鬼穀子、北郭子、漢天師、葛仙翁等,方引諸天之號以配人間時代也。不然,則。諸仙博古該今,窮幽究微,豈不知秦漢之前未有年號耶。且如開辟之初,建立法度,及世代因革,皆上天素定,時遣天真降教以傳人世耳,非世人能先天而肇造化也,學者詳之。

老君洞聖極真,總司萬化,故能變名易號,降德屈尊,化身下降,遊行萬方,扶世立教,或為國君,或為師友,谘請問難,互相發明。出自然靈文,演無為要旨,經圖戒律,應運施行。出幽入虛,無不經曆,說化諸國,調伏旱魔。時亦上朝元始,中謁玉晨。賞校九宮,主領神人、真人、仙人、聖人,下統三界一切神官鬼僚考察之司,仙宮靈洞福食之曹,無幽不顯,莫不仰隸之焉。或下理十天,撫掌兆人,則太微、勾陳、紫房,中為天皇大帝。即勾陳六星中有一星帝座是也。或春化為上景君,長九千丈,建七精寶華之冠,建即戴也。衣玄黃二黑衣,服青錦飛裙,手執虎符,坐七色之雲。或夏為老翁,戴飛龍之冠,衣玄文之服、黃羽之裙,手執金枝,立紫雲之上。或秋化為童子,衣五色之服,或乘獅子,或坐青雲。或冬化於蒼玄青三色之光,光明混沌,更相纏繞,此則通金闕之黑,更受鏈玄通晨之精也。惟神通自在,故能白能黑,能方能圓,能屈能直,能強能弱,能輕能重,能短能長,能老能少,能高能深,縱橫反覆,無不能焉。或為千二百老子應現諸天,或為百八十道君接引凡界,分靈散景,倏忽周遍。而真一之身湛然常寂,常在太清太極宮也。

老君在初三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下教,曆九千百億萬歲,運當劫交,更立元始。是時龍漢、延康劫終也。延康之前,載籍叵考,赤明開圖,然後經典始可得推也。中三皇時,赤明之年也。號有古大先生,授《三皇內文》下教,曆九千九百億萬歲,複令劫交。後三皇時,天皇、地皇、人皇之世乃闕皇之年攝提紀也。定位,配四海於四神,付五行於五帝,授《五靈五老靈寶五篇真文》下教,曆萬八百歲。至玄羲氏大樸漸散,法度未立,乃降於田野,號鬱華子,授《天皇內文》,又降神龜河圖八卦之文。在祝融時,降於恒山,號廣壽子,授《人皇內文》,教以安神之道,俾陶鑄為器以變生玲。在神農時,降於濟陰,號大成子,授《地皇內文》,教以好生之道,俾種植穀果以代烹殺,和合方藥,救疾養性。《禮記》、《鎰號記》並無祝融而後神農,注則先神農而後祝融,為炎帝之祖,以火德王,不必移於神農。今當以記為正,其後重移為火正,亦號祝融。在黃帝時,降於崆峒山,號廣成子。帝即位二十九年,憂天下之不治,往見廣成子而問曰:聞子達於至道,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又欲觀陰陽以遂旱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問者物之質也,所欲觀者物之殘也,自汝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以荒矣,而佞人之剪剪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餘將語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毋勞汝形,毋搖汝精,少思寡欲,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子乃長生。慎汝內,閑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杳冥之門矣,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觀,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修身千二百歲,吾形未嚐衰也。黃帝再拜稽首曰:吾子之謂天矣。廣成子謂帝曰:來,餘語汝。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終,彼其物不測,而人皆以為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餘將去汝,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參天地為常。乃授帝《陰陽經》。老君於後三皇時說經,世謂之三墳之書,久失其全篇,兼累世所說經多藏瓊台琅函或秘藏龍宮海藏,神真保護,世莫得聞。

今收傳者,太山一亳芒爾。又命西王母授帝元始天尊玉像,帝置於高觀。古人謂高台為觀,可觀瞻四方。道觀之號自此始。老君命帝陸王屋山,開石函,發玉岌,得九鼎神丹飛雪鑪火之道,遂鑄鼎荊山,鏈丹成,服之,有雲龍來迎,帝乘龍上升,時旱臣侍女同得升天者七十有二人。其餘不及上爭侍龍髯,攀墜黃帝之弓與鼎,皆抱之號泣,世謂之烏號之弓。民無所追慕,遂取其遺物,於巴山以曆墳之,號巴陵。又造陵於橋山,以曆其衣冠,鼎所墮處,謂之鼎湖焉。按《玉緯經》雲:有稱三皇,亦稱九皇。《洞神大有經》雲:三皇治各三千六百年。又《小有經》雲:三皇治各至萬有八百歲。詳此二說,《大有經》止論一代三皇,每一三皇治三千六百年。《小有經》乃說論三代三皇,每一三皇治萬八百歲也。若通論三代九皇,則共至三萬二千四百年矣。或萬八千者,蓋百字誤為千耳。今據《老子內傳》所明,正與《大有》、《小有》相符。又前三皇、中三皇各至九千九百億萬歲者,乃計一劫之大數,非止言三皇之身也。後之言三皇者,亦多不同也,如《洞神經》、《玉緯經》與項峻止以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而皇甫謐注《春秋運鬥樞》、鄭玄、高誘注《呂覽》,以庖犧、女媧、神農為三皇。《禮記》、《號謐記》以為玄羲、祝融、神農。《白虎通》以為庖犧、神農、燧人。聊氏以為巢、燧人、伊耆。《帝係譜》、《中經》、《出塞記》、《瀨鄉記》以為伏犧、神農、祝融也。在少嗥時號曰隨應子,說《莊敬經》,教以順時行令。在顓頊而降於衡山,號赤精子,說《微言經》,教以大順之道。在帝譽時號錄圖子,授《黃庭經》,教以清和之道。在帝舜之時降於河陽,號尹壽子,授《道德經》,教以無為之道。在夏禹時降於商山,號真行子,教以勤儉之道,授《九疇靈書》、《靈寶五符》治水真文及呈步檄召鬼神之法。今本山洞天遺邊存焉。在商湯時降於潛山,號錫則子,說《長生經》,今天祚官前龍堂之址即其所也。教以恭愛之道。抱樸子作《神仙傳》,以世教第一,然複疑其曆為帝師,謂皆見於碎書,不出仙傳正經。又為不應舍尊適卑,背澄清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且曰:有天地則有道術之士,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耶。皆晚學之徒,淺見之士,好奇尚異耳。唐昊天觀主尹文操論曰:抱樸撰傳,意在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