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節(1 / 2)

居住在縣城的倭人百姓絕對不會想到,他們將“有幸”成為第一批感受火炮戰爭的倭人,在倭皇永祿五年三月底,幾輛外表看上去普通之極的貨運馬車進入了這座委以日向藩北部的小城,雖說這次的規模稍微偏大,與平日裏杉元軍運送軍備的馬車也相差無幾。

那些馬車裏就是分拆開來的八門四寸口徑的普氏輕型火炮和大量炮彈,隻是為了防止被大友家的暗探發現端倪,原本可以用戰馬拖曳前進的火炮在內城軍械庫地下就被解體,分散用馬車運往前線,其中縣城八門,熊本城八門,袁次山和姚信各自趕在馬車到達之前就已趕回駐地,督促士兵在城牆後方清理出空地,準備設置火炮陣地。

按照大明軍隊中的火炮使用規則,守城用火炮要固定在城頭上,一者借助城牆的高度提高火炮射程,二者可以直觀的瞄準目標,但是這種火炮布設方法被李成武否決,城頭固定火炮,固然可以增加射程和射擊準確性,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火炮在城牆上固定之後,就無法再進行機動,基本上成了敵方火炮的靶子,而地方火炮陣地因為在平地布設,方便打兩炮換一個地方,使守城方的炮火始終無法逐漸校正目標,而相對敵我雙方目標來說,一座城池和幾門火炮的目標大小當然不可同日而語。

而且因為要有效的應付敵方四麵圍城,火炮勢必要分散到各處城牆上,在守城過程中,顯然無法臨時調整城頭火炮的位置,這樣一來,往往隻有一麵城牆上的火炮可以派上用場,大大的不劃算,一般隻是雙方火炮射程相差無幾時,為了保護住城牆采取的無奈舉措。

如今運到縣城的這八門普式輕型火炮,射程遠高於歐洲戰船上列裝的普通火炮,而且李成武懂得幾何學,不像這個時期東方國家,包括火器起家的大明在內,對於曲射火力幾乎沒有什麼了解,使用火炮完全憑感覺,根本沒有瞄準器這麼一說,但是這些對於時空旅者李成武來說,完全不是問題。在這個前提下,李成武要求把火炮陣地部署在城內,待到大友家火炮來到城下之後,也就沒有什麼保密的必要性了,大可以大搖大擺的在城內四處機動,無論大友家將來主攻哪一麵,對事先並不知情的他們而言,八門發射爆破彈的普式輕型火炮無疑會讓大友義鎮的軍隊吃個大虧。

在保衛森嚴的縣城軍械庫,八門火炮很快被組裝起來,通體烏黑的炮身,半人高的車輪,組裝起來的普式火炮看上去很有些威風凜凜的氣勢,炮手全部出自下邑海軍,用幾百發炮彈喂出來的熟練戰船炮手,在陸地上運用火炮更不在話下。

火炮可以用戰馬拖曳機動,而彈藥則是另外配備了幾部馬車,也就是說,在這種八門炮的小型炮群完全可以隨軍出征,而不是僅可用於守城。

在下邑充足的馬匹支援下,李成武轄下的杉元家甚至可以裝備起幾千人的騎兵隊伍,雖然礙於九州島地形限製,無法采用大規模騎兵作戰,因而杉元遊騎兵的規模還是控製在八百人左右,人員全部出自下邑島的唐軍政府。這八百人的騎兵大隊與倭國關東地區的上杉、武田等依靠騎兵起家的大名家相比,自然實力薄弱,但是李成武從來沒有想過要用騎兵對騎兵作戰。

杉元遊騎兵基本不擔負正麵攻堅任務,當然這也與下邑的中原子民人口總量太小有關,正麵戰場短兵搏殺,不管戰術如何高妙,戰力如何強大,總是免不了大批的人員損失,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總是有的,下邑島不足十萬的總人口支撐不起倭國統一戰爭的人員消耗,因而遊騎兵的任務是偵查、追剿、襲擾、等牽製性任務。

就如這次防備杉元包圍網聯軍海賊登陸,遊騎兵以十六人小隊為單位,分散到整個南九州島四藩領地內,隨身攜帶下邑特製的信號彈,可以升空百餘米高,白日可見,一旦發現大股敵情,信號彈升空,駐紮在伊作城和平佐城的第五、第六聯隊正規軍立刻開拔,趕往發出信號的區域,而後在行軍途中,按照遊騎兵信使帶來的消息調整進軍方向,而不必往返通知,可以減少一半的反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