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注射乙腦疫苗
乙腦是通過黑斑蚊傳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產生高熱、頭痛、嘔吐、抽風,甚至昏迷等症狀,並容易留下後遺症,如癱瘓、智力低下等。
寶寶在滿1周歲要是連續注射2針乙腦疫苗,間隔7~10天,在2、3、6、7、13歲仍要各加強1針才能維持身體的免疫力,預防乙腦的發生。乙腦疫苗誘導體內產生抗體需1個月,所以寶寶具體注射乙腦疫苗的時間,可根據各地區乙腦病開始流行時間提早1個月。華北地區最佳注射時間為5月份,東北地區為6月人份,南方各省為4月份。
乙腦疫苗比較安全,注射後可出現局部輕度紅腫,個別的寶寶會有38℃以上的發熱反應,根據情況應去醫院診治。若寶寶體質過敏,在注射後第3天,局部的紅腫瘙癢會達到最重。之後就會逐漸消除,不必過於擔心。
及時接種流感疫苗
一項由美國疾病控製和預防中心(CDC)資助的最新研究結果提示,給嬰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預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對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經常與流感病毒一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國5歲以下兒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療的最常見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兒約8.4~14.4萬例。
CDC立克次體與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員進行了一項為時5年的研究,他們在聖弗朗西斯科海灣和西雅圖地區調查流感病毒流行占優勢的季節中嬰幼兒的急性呼吸係統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員發現,研究期間,1歲左右嬰幼兒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約是5~17歲兒童住院率的12倍,這些嬰幼兒無任何發生流感病毒相關並發症的高危因素。他們因此得出結論:應該考慮給2歲以下嬰幼兒常規接種流感疫苗。
2位內科醫師為這項研究撰寫了述評,他們說,許多兒科醫師都有一種感覺,即正常、健康的嬰兒較大齡兒童或青年易患重症流感和嚴重並發症。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數仍高於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數。
打預防針前後應注意
初次打預防針時,應主動要求建立登記卡
每次打針要帶上預防接種登記卡,以便了解情況,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詳細了解小兒的健康狀況
需做些必要的檢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發燒、過敏體質、哮喘及嚴重心、肝、腎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1天,要給孩子洗好澡
或把胳膊洗幹淨,以免注射後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說服動員工作
消除小兒的緊張、恐懼心理,以防暈針,平時也不要用打針嚇唬孩子。
正常反應
包括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局部反應一般在打針24小時後開始出現,如紅、腫、熱、痛現象。紅腫範圍直徑在2.5厘米以內者為弱反應,在2.5~5.0厘米為中反應,在5厘米以上為強陽性反應,強陽性反應可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如局部反應較重時,可用幹淨的毛巾熱敷,能促進藥物的吸收,但應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應表現有發熱、頭昏、頭痛、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異常反應
最常見的是過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後幾小時至幾天內出現。皮疹有多種多樣,以蕁麻疹最為常見。其次是暈厥,這與打針時空腹、疲勞、空氣悶熱、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往往注射後即刻或數分鍾之內出現頭昏、心慌、麵色蒼白、出冷汗、手足冰涼等症狀,嚴重者可失去知覺、呼吸減慢。還可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異常反應。一旦出現這些反應,要立即請醫生處理。
觀察效果,觀察患病情況
打預防針後2周左右可產生抗體,1個月時抗體水平最高,以後緩慢下降。如果2周後不患打針所預防的那種疾病,特別是在流行季節裏仍沒有傳染上,說明打預防針的效果很好。觀察接種後的反應,打預防針後,肌體將產生以上各種局部或全身性反應,正是因為這種反應過程,才說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後無任何反應,說明注射失敗,重新注射。做皮膚試驗及血清試驗,這2種試驗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反應體內抗體情況。因此,在打預防針後1個月左右,應去醫院做這些檢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預防針的效果。
預防水痘
水痘幾乎遍及全球。水痘和帶狀瘡疹是2種特殊的感染形式,都是由水痘-帶狀瘡疹病毒引起的高度傳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帶狀瘡疹病毒即為水痘,而潛伏在體內的病毒被激活後則為帶狀瘡疹,後者多見於成人。水痘是最容易傳播的疾病之一,在兒童中的傳播占90%以上。水痘患者全身可見水瘡疹。平均數量為200~300個,還伴有發熱。最常見的並發症是皮膚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腦炎,遺留下瘢痕是婦女最擔心的問題。水痘患兒不能入托、上學,須等全身瘡疹完全幹燥結痂後才能解除隔離,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種水痘減毒活疫苗可以預防水痘。接種對象:12月齡以上的健康個體、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觸者。接種反應是輕微和暫時的。健康兒童接種後的血清抗體陽轉率可達98%以上。
隨時準備的外用藥
孩子學走之後,可能常會有磕碰的情況發生,家長應該備些外用藥,有些輕傷小傷可以自行處理。
紅 汞(紅藥水)
常用於皮膚擦傷、切割傷和小傷口的創麵消毒。不能用於大麵積的傷口,以免發生汞中毒;也不能與碘酒同時用,否則,2種藥水相互作用會產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殺菌,反而會損傷正常皮膚,使傷口糜爛。
龍膽紫(紫藥水)
常用濃度0.5%~2%,有殺菌作用,常用於皮膚、粘膜創傷感染時及潰瘍發生時,也可用於小麵積燒傷的創麵。
碘 酒
常用1%~2%濃度。用於剛起的皮膚未破的癤腫及毒蟲咬傷等。因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當傷口皮膚已經破損時,就不要再用了(對碘過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傷口周圍的皮膚,應在稍幹之後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 醇(酒精)
作為消毒劑使用時,常用濃度是75%,低於75%達不到殺菌目的,高於75%又會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而妨礙酒精的內滲透,也會影響殺菌效果。所以,當消毒傷口周圍皮膚損傷時,應用75%濃度酒精。由於乙醇塗擦皮膚,能使局部血管舒張,血液循環增加,同時乙醇蒸發,使熱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燒病人降溫。用於物理降溫的酒精濃度為20%~30%,也就是說,用1份75%的酒精兌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創可貼
用於外傷、傷口出血時消毒止血。
心髒有雜音的處理
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心前區可以聽到一個性質柔和的輕微的心髒雜音,這種雜音是生理性的,屬於孩子發育中的正常情況。既不影響孩子的健康,也不會使孩子產生不適的感覺,到青春期以後就可以完全消失。
胸部發育特點
小兒出生時胸圍比頭圍小1~2厘米,生長到12~21個月時胸圍才與頭圍相等,以後隨年齡增長,胸圍要大於頭圍。胸圍大於頭圍的時間早晚與小兒營養有密切關係,營養不良的小兒,由於胸部肌肉和脂肪發育差,所以胸圍超過頭圍的時間較晚。
預防冬季凍瘡
凍瘡發生的原因
凍瘡發生於寒冷的時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戶外玩耍或到戶外沒有注意做防寒防護的孩子容易發生的一種皮膚病。當身體較長時間處於低溫和潮濕刺激時,就會使體表的血管發生痙攣,血液流量因此減少,造成組織缺血缺氧,細胞受到損傷,尤其是肢體遠端血液循環較差的部位,如腳趾。
凍瘡臨床表現
主要發生於肢體遠端血液循環不良的部位:手指、手背、腳趾、腳跟、腳邊緣、腳背、耳輪、耳垂、麵頰。
被凍傷的部位一開始充血發紅,形成暗紅色的斑,並伴有腫、疼痛、發癢,尤其是一遇到熱時,又癢又脹十分不舒服。如果未能及時控製病變,暗紅色的斑逐漸變成暗紫色,腫脹更為明顯,嚴重者出現水泡。水泡可能會破漬,形成潰瘍麵,這時,疼痛加重。通常,凍瘡會愈合得慢,一直等到天氣暖和時才能好轉。
凍瘡的防護與治療
當孩子要去戶外時,一定要注意給孩子保暖,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別是經常暴露的部位,可適當地塗抹護膚油以保護皮膚。孩子患了凍瘡要及時治療,沒有破漬時在紅腫疼痛處塗抹凍瘡軟膏或維生素E軟膏,也可請中醫開一些草藥煎洗。
當有水泡和水泡破潰形成潰瘍麵時,最好請醫生處理,以免處理不當加重病變而產生合並症。
治療厭食症
厭食症是指較長時期的食欲減退或消失。是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調節受到影響而導致厭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另外還有家長的喂養方式不當、飲食結構不合理、氣候過熱、溫度過高、患胃腸道疾病或全身器質性疾病、服用某些藥物等。
臨床表現
患兒由於長期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較長時間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現為精神、體力欠佳,疲乏無力,麵色蒼白,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肌肉鬆弛,頭發幹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種感染。
治療方法
西醫治療
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劑、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中醫驗方
曲麥枳術丸加味:神曲、麥芽、白術各6~10克,枳實、陳皮、雞內金各3~6克。若舌苔厚膩濕重者,可加白術易蒼術6~10克。
養胃增液湯加味:石斛、北沙參、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藥15~20克,甘草、烏梅各6~10克。
參苓白散加減:太子參、扁豆、蓮米、苡仁各10~15克,白術、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陳皮、甘草各3~6克。
注意事項
調節飲食,糾正不良的偏食、零食習慣,禁止飯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時進食,建立正常生活製度和良好習慣。
糾正家長對小兒飲食不正確的態度,合理喂養,針對小兒的口味變換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