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輕搖羽扇,似是對張飛不恥下問的態度很滿意,於是笑道:“張將軍有何事不解啊?”
張飛擦擦嘴,回道:“那日在北門外,我軍明明可以像在東門外一樣把曹軍殺得大敗,可為何要讓仲邦引他進城,再到東門去廝殺啊!”
諸葛亮笑了一下,問在座眾人道:“誰能解翼德之惑?”
眾人聽了,麵麵相覷,同樣,他們對這件事也猜不出個所以然,便是連梁玉也隻是奉命行事,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氣氛正尷尬間,忽有一人起身答道:“因為當時曹軍雖折損大半,但也不比我軍人少,曹操正準備拚死一戰,若這時我們和其硬拚,即使可以重創敵軍,我軍也避免不了較大的損失,主公現在兵馬正少,不能承受大的傷亡,故此計行不通。但如果讓鬥氣正盛的敵軍誤以為城中有自家人馬,則他們必覺得不用拚命也可活命,這樣便喪失了戰鬥力,引他們到一個貌似安全的地方,他們便會防禦懈怠,如此,伏兵殺出,他們就會措手不及,我軍傷亡也會大大減少,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是兵家自古不變的道理。”
眾人視之,見那人身長八尺,相貌堂堂,不是趙燕是誰?眾人皆驚歎不已,暗道趙燕雖年紀輕輕,見識卻如此豐富。諸葛亮更是吃驚,心道自己的想法天下能識破的沒有幾人,如今卻被一個少年看透,暗暗佩服趙燕,於是說道:“子武所言,一字不差,真是文武雙全之才!”眾人又驚叫了一陣,梁玉又問道:“那軍師交我任務時,為何不讓我傷了曹操的性命?”
諸葛亮與趙燕相視一笑,趙燕笑道:“曹操若死,天下如何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啊!”
諸葛亮又向趙燕投來讚賞的目光,說道:“不錯,曹操若死,天下便不能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我們本打算聯盟孫吳共同對抗曹操,倘若曹操一死,東吳少一勁敵,必把矛頭轉向我們。雖然主公現在實力日益見長,可東吳自從被孫堅占領之後,根深蒂固,難以動搖,更兼孫堅之子孫權現在坐領江東,孫權雖年輕,然足智多謀,手下文臣武將眾多,憑我們現在的能力還不足以為敵。故我們現在若想站穩腳跟,務必要聯孫抗曹。”
眾人聽了,各自明白了,原來諸葛亮早就計劃好了不殺曹操,好為今後的長遠發展做打算。諸葛亮目光之遠,心計之深,的確世所罕有!
又在城中待了幾日,這幾天,趙燕無意中發現,劉備賜給自己的鎖子甲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刀痕。趙燕感到驚奇,這些刀痕淺的隻是劃過了一道,但深的已將甲片砍開。明顯是作戰時被破壞的,趙燕回想起那日在襄陽城外的一場惡戰,仍是心有餘悸。但值得高興的是,劉備賜給的鎧甲質量還真不一般,保護住趙燕毫發無損。“君主們的裝備就是強悍!如果沒有它,恐怕那日我早變成滾刀肉了!”趙燕輕聲念道,雙手又撫摸了一下麵前的鎧甲。這時,突有一人慌慌張張地跑進趙燕的營帳。趙燕轉頭一看,卻是趙雲。趙燕笑道:“大哥,有事嗎?”
“子武,快,準備一下,曹軍又殺過來了!”趙雲喊道。
“什麼,又來了,還要打仗嗎?”趙燕有些無奈。
“這回不打了,軍師說曹軍勢大,難以抵敵,所以要南下奪取江陵。”
“那不就是撤退嗎?”趙燕吃驚道。
“不撤退就會被吃掉,先別問這麼多了,快些準備。”
趙燕“哦”了一聲,低頭開始拾掇行李,趙雲也幫著他收拾。趙燕突然又想起一事,問道:“大哥,曹操又從哪弄來的兵馬?”趙雲答道:“曹操前幾日戰敗後就向北投了許昌,又帶了冀州兵二十萬來複仇。”趙燕回想書中的情節,許昌是曹操的勢力中心,所以曹操從許昌帶來了兵馬也在情理之中。於是又問道:“那……大哥,從這裏到江陵需要多少時日?”趙雲思索一會,答道:“途中需路過當陽長阪,長阪坡上黃沙漫天,需要耽擱一些時間,如此算來,大約一個月便能到達江陵。”
趙燕大驚,瞬間變了臉色,自己居然忘了長阪坡這個驚險之地!自己雖改變了部分曆史,但是,血戰長阪這一關,終究還是無法躲過了……
(未完待續)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賞作者貴賓票:
親,您還沒登錄噢,馬上or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