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現指發生在太平洋東部、厄瓜多爾南部和秘魯北部沿岸海麵溫度升高的現象。如果這些地方的海水溫度偏低,則稱為拉尼娜,原意是“仙女”。厄爾尼諾發生時,由於東太平洋海溫較高,西太平洋海溫較低,不利於西太平洋台風生成,所以西太平洋台風也就少,如1982年、1997年、2005年都是發生厄爾尼諾年,因此西太平洋上的台風比正常年份少;而發生拉尼娜時,由於東太平洋海溫低,西太平洋海溫較高,有利於西太平洋台風生成、發展,因此,西太平洋台風也就較多。如1967年、1970年都是拉尼娜年,西太平洋上的台風分別多達53次和48次,遠遠超過年平均數。
4.隨機性
同許多自然災害一樣,台風活動也是非常複雜的。台風的生成與發展,本質是熱帶地區暖空氣強盛向極區爆發的一種形式。但在時間和空間上卻有很大差異,西北太平洋是台風活動最頻繁、次數最多的大洋,但是1995—2005年來,其活動次數顯著減少,1998年隻有21次台風(含熱帶風暴),是10多年來最少的一次。過去資料表明,在南北緯5°以內的赤道附近海域沒有台風生成,而1970年的第14號台風,在北緯4.2°附近生成,打破了台風發生緯度的曆史記錄。
台風也會立功
1970年11月12日,孟加拉國的吉大港遭受台風襲擊,至少有30萬人失去了生命。這是近代氣象史上危害最大的一次台風災害。台風過後,死傷者隨處可見。平時熱鬧、忙碌、充滿朝氣的吉大港變成了令人恐懼的死港。風暴中遇難者的屍體,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被壓在倒塌的建築物下;空氣中彌漫著腐敗的臭味,地上到處淌著鮮紅的血水;城市中幾乎看不到一個衣冠整潔的人,聽到的是幸存者的呻吟和呼救聲;隻有老鼠在廢墟中跑來跑去。財產損失同樣觸目驚心:台風襲來時,參天大樹被連根拔起,路邊的水泥電杆廣告牌東倒西歪;由於台風中心氣壓極低,鐵門緊閉的倉庫因內外壓力相差太大而發生爆炸;許多設施及建築物在風暴衝擊下頃刻之間被摧毀,整個城市幾乎找不到一處完整無損的原物。美麗的吉大港變成了一片令人慘不忍睹的廢墟。
盛夏季節,在熱帶海洋上常會出現一種中心附近風力在12級(風速>32.6米/秒)的強熱帶氣旋。它是一團圍繞著自己的中心做逆時針方向高速旋轉、風力從外圍向中心逐漸增大的空氣團。這個大氣渦旋與水中渦旋和地麵上的旋風很相似,但在範圍和強度上卻要大得多。強大的熱帶氣旋出現在西太平洋和南海上,稱為台風;出現在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的,稱為颶風。
範圍較小的台風,直徑在200—300千米;特別強大的,直徑在1200—2000千米。
台風的源地靠近赤道,那裏一年到頭十分炎熱,海水溫度很高。夏秋季節,在陽光強烈照射下,濕熱的空氣膨脹變輕,急速上升;達到一定高度時,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雲,水汽在凝結時釋放出大量潛熱。台風從溫暖的海洋中取得熱能,又把它釋放入大氣之中,使空氣團繼續升溫並上升得更快,這樣就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這時,四周較冷的空氣迅速流向這個低氣壓中心填補。在地球由西向東自轉的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強烈的按逆時針方向旋轉的空氣旋渦。這時,如果遇到兩股強大的氣流相互撞擊:一股是來自北半球赤道以北的東北信風;另一股是自南半球越過赤道而來的西南信風,這個渦旋在這兩股氣流的強烈衝擊下轉速會加快,中心氣壓越來越低,結果就形成了台風。一個直徑為800千米的台風,可以在幾個小時內把25億噸水攜來攜去!它在一天裏所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50萬顆原子彈的能量,若將這些能量轉化為電能,可以給美國連續供電3年。不過,台風一旦登陸,能量來源就會逐漸減少,台風也將逐漸減弱而變成氣旋。
關島、菲律賓以東洋麵和南海是影響我國台風的主要發生地。從遼東半島至北部灣的廣大沿海地區及島嶼,夏秋季節經常遭受台風襲擊。據統計,平均每年有10次台風在我國沿海登陸。侵襲我國沿海地區的台風,以7—9月最多。
台風與一般氣旋相比,最大區別是台風中心有一個“眼區”。這個“眼區”
直徑在5—30千米。台風形成到成熟,它的眼區逐漸增大。當台風眼區移來時,狂風暴雨驟然停止,風停雲散,氣溫驟然升高,顯現出蔚藍色的晴空。它被四周強烈的上升氣流造成的“雲牆”所包圍,厚度達8—9千米。台風眼過去後,“雲牆”又移動過來,狂風暴雨再次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