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邊不僅衝擊摧毀沿海的堤岸、海塘、碼頭和各類建築物。還伴隨風暴潮,沉損船隻、席卷人畜,並致使大片農作物受淹和各種水產養殖珍品受損。海浪所致的泥沙運動使海港和航道淤塞。災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邊,對海岸的壓力可達到每平方米30—50噸。據記載,在一次大風暴中,巨浪曾把1370噸重的混凝土塊移動了10米,20噸的重物也被它從4米深的海底拋到了岸上。巨浪衝擊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例如1989年8號台風於7月17日20時靠近珠江口上川島東南約30千米處,沿海岸的邊緣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時,珠江口至湛江沿岸均有8—10米的海浪襲擊海岸,致使沿岸海堤受到嚴重破壞。台山縣海晏東鎮的中門海堤(砌石堤),堤頂高5.7米,寬8米,長3.2千米全被海浪衝毀,陽江的海陵大堤標高4.5米,堤麵寬度10米,被巨浪衝毀8米,剩下2米。據統計,這次台風浪共沉損船隻536艘,衝毀堤圍172千米、渠道149千米,電排站5075千瓦,農業受災363.6萬畝(其中包括水產養殖22.4萬畝)。
其中僅海浪毀壞的海堤水利工程直接經濟損失約1.5億元。
海浪對海上航行的危害
自有海難記錄以來的200年間,全球已有100多萬艘大中型船舶遭受巨浪狂風襲擊沉沒。在古代,人們限於船舶性能、通訊條件、導航設備的不足,很難掌握海上巨浪的動向,經常出現重大海難事故。即使現代各種航行條件都較完善的情況下,重大海難仍不可避免。我國近海由災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難每年平均有70次,經濟損失每年約1億元,死亡500餘人。
海浪大多數是從側麵掀翻船舶的,但也發生過多次巨浪將船體攔腰截斷的慘劇。1952年12月16日,一艘美國萬噸商船在意大利西部遭受巨浪襲擊時,恰好船的首尾分別位於兩個相鄰的波峰上,船體中心部位懸於波穀上,而被巨浪截為前後兩段沉沒。在大洋上還會不時出現一種特大的海浪。這種浪,一般是由多個波峰和波穀彙合而成,往往不易被船員發現。特別是夜晚時,正當船員們熟睡之際,遭到這種特大巨浪襲擊,船舶會很快翻沉。因此,船員們常叫這種浪為“睡浪”。“睡浪”的最大波高可超過30米,當船首位於波穀突然下沉時,巨浪以壓頂之勢襲擊過來,船隻很難逃過這種滅頂之災。一些在大洋中突然神秘失蹤的船舶,很大可能是這種巨大“睡浪”造成的。
海浪災難回顧
1994年9月27日,在波羅的海上航行的“愛沙尼亞”號渡輪,遭巨浪襲擊沉沒的重大海難事故,是近年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該輪為1.5萬噸的渡輪,從愛沙尼亞的塔林駛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載客1049名,渡輪駛出港口後不久,海麵上就開始狂風大作,波高達6米的大浪接踵向渡輪撲來,雖然這不是最大海浪,乘客們已感到船隻在劇烈擺和顛簸,在午夜時前艙門突然被大浪擊開,洶湧的海水向底艙的停車庫湧去,船體左舷急劇傾斜,咆哮的海浪撲向甲板,一聲巨響船體上的煙囪倒覆在水麵上,船底頃刻朝天,隨即渡輪沉入80米深的波羅的海中。從發生險情到沉船僅15分鍾,人們隻接到唯一的一個報警信號。渡輪翻沉時,鄰近的船舶和直升機先後趕到現場。由於夜晚大多數乘客已入夢境,毫無防備,隻有少數人穿了救生衣下到救生筏上,最終幸存者隻有220人,遇難總數約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瑞典人,這是二次大戰後歐洲發生的最大一次海難。
專家學者從船體的結構,當時海況分析,得出比較科學的判斷,認為“愛沙尼亞”號遇到了非常罕見的大海浪,使得船的首艙門受到衝擊而脫落,船體因大量進水而沉沒;還有一種分析認為,是船隻的密封層遭到損壞,海水滲透進去之後,形成巨大的壓力把首艙門壓垮了,究竟是何種因素?現在還無法定論,但海浪是它沉沒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共同認定的。
錨定在海底的近海鑽井石油平台,也難以抗禦險惡的巨浪,近十幾年因狂風巨浪平台遭受翻沉事故也屢有發生,平均每年1—2座,最多的一年曾高達8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是1980年3月27日夜晚位於墨西哥灣的“基蘭”號石油平台被波濤吞沒,遇難者達120多人。在我國海區,已有兩座石油平台因巨浪分別沉沒於渤海和南海,“渤海2號”平台於1979年11月在渤海航渡過程中被巨浪翻沉,死亡72人,僅2人生還;另一次是美國“爪哇海”號平台,在南海鶯歌海作業時,遇到強台風引起的8.5米波高的狂浪襲擊沉沒,平台上中外人員無一生還。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巨浪沉沒的石油平台已達60餘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