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賢王”
允祥,康熙第十三子,生於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十月初一(1686年11月16日),卒於雍正八年庚戌五月初四(1730年6月18日),享年45歲。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不休,允祥始終站在其異母哥哥、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一邊,因此在雍正朝極受重用,可以稱得上是雍正實際的首輔。
馮爾康先生在《雍正傳》一書中簡要總結了允祥在雍正朝的地位和作用[1]。雍正繼位後,命允祥總理事務,封怡親王。元年設會考府,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同時奉命管理戶部三庫、戶部事務。雍正前期,允祥以相當多的精力從事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的事情,雍正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理財成績。七年,軍機處成立,允祥又被任命為軍機大臣。此外,允祥還被經常用作傳旨的親王,代皇帝發令。允祥推舉賢才也受到雍正的讚賞。
允祥不但受重用,而且得到雍正完全的信任。四年七月,雍正親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額賜允祥。雍正還曾在給大臣的批示中說:“爾等大臣為朕任用,雖百千聚集一處,朕依賴未必如王一人也。勉之。必效法王屏盡私心,純然忠愛,以受朕如是見信,庶不負為人臣一生之名節也。”允祥死後,雍正親臨奠祭,讚他是“自古以來,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命配享太廟,準許他名字上一字用“胤”字,賜諡曰“賢”,並破例將往日所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置於諡號之上。允祥死,第七子弘曉襲封怡親王,第四子弘皎封寧郡王,第三子弘暾早死未受封,雍正命將弘暾視貝勒例殯葬。雍正對允祥及其家屬的寵眷,是很少見的。
將小說中描寫北靜王水溶之“賢”以及他對賈寶玉的關懷等情節,對比怡親王允祥之“賢”以及他對曹俯的關懷等史實,我們就能發現小說人物與曆史人物的很多共同點,確認水溶的文學原型必定是允祥。
小說第十四、十五兩回寫到,秦可卿死後出殯,東平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和北靜郡王設路祭。作者如此敘述北靜王:原來這四王,當日惟北靜王功高,及今子孫尤襲王爵。現今北靜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情性謙和。近聞寧國公塚孫媳告殂,因想當日彼此祖父相與之情,同難同榮,未以異姓相視,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喪上祭,如今又設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自己五更入朝,公事一畢,便換了素服,坐大轎鳴鑼張傘而來,至棚前落轎。(第196~197頁)雍正繼位之初,任命貝勒允禩(祀)、十三阿哥允祥、大學士馬齊和尚書隆科多為總理事務大臣。後來雍正回憶這段曆史說:“輔政之初,阿其那(按,滿語“狗”,是雍正對允禩的咒罵)包藏禍心,擾亂國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攬勢招權,實賴[怡親]王一人挺然獨立於其中,鎮靜剛方之氣,俾奸宄不得肆其誌。”[2]筆者認為,這段曆史就是小說所寫的“當日惟北靜王功高,及今子孫尤襲王爵”的現實素材。北靜王的“情性謙和”與怡親王允祥的品行也是一致的。
小說第十四回又特別突出了北靜王之“賢”:那寶玉素日就曾聽得父兄親友人等說閑話時,讚水溶是個賢王,且生得才貌雙全,風流瀟灑,每不以官俗國體所縛。北靜王之“賢”,原型就是怡親王允祥之“賢”。17。2“王子甚疼憐你”
確認北靜王的原型是怡親王允祥,最重要的證據是北靜王對賈寶玉的關懷,與怡親王對曹俯的關懷是一致的。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在曹俯簡短的請安折後長文批道:朕安。你是奉旨交與怡親王傳奏你的事的,諸事聽王子教導而行。你若自己不為非,諸事王子照看得你來;你若作不法,憑誰不能與你作福。不要亂跑門路,瞎費心思力量買禍受。除怡[親]王之外,竟不可用再求一人托累自己。為甚麼不揀省事有益的做,做費事有害的事?因你們向來混帳風俗貫了,恐人指稱朕意撞你,若不懂不解,錯會朕意,故特諭你。若有人恐嚇詐你,不妨你就求問怡親王,況王子甚疼憐你,所以朕將你交與王子。主意要拿定,少亂一點,壞朕聲名,朕就要重重處分,王子也救你不下了。特諭。[3]從朱批內容來看,曹俯因為到處求人,引起了雍正的猜疑和憤怒;雍正似乎認為曹俯到處托人求情,給人以皇帝有意為難他的印象,這對雍正的聲名有損,因此雍正特別交待曹俯:隻可規規矩矩地做人做事,向怡親王一人報告自己的作為,否則就要遭受懲罰。曹俯究竟為何事奔忙求人而引起雍正的不滿,已不可確考,不過聯係曹俯的生平曆史來看,他也許是因為不能及時補賠父兄欠下的虧空銀兩,害怕雍正的責罰而到處托人求情。筆者在此要特別提出的兩點是,首先,雍正將曹俯交與怡親王“照看”的事實,表明曹俯當時非常年輕;其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王子“甚疼憐”曹俯,這不但進一步證明曹俯在1724年時相當年輕,而且“甚疼憐”的態度在小說中通過對北靜王與賈寶玉交往的描寫得到了形象的反映。如第十五回寫道:見寶玉戴著束發銀冠,勒著雙龍出海抹額,穿著白蟒箭袖,圍著攢珠銀帶,麵若春花,目如點漆。水溶笑道:“名不虛傳,果然如‘寶’似‘玉’。”因問:“銜的那寶貝在那裏?”寶玉見問,連忙從衣內取了遞與過去。水溶細細的看了,又念了那上頭的字,因問:“果靈驗否?”賈政忙道:“雖如此說,隻是未曾試過。”水溶一麵極口稱奇道異,一麵理好彩絛,親自與寶玉帶上,又攜手問寶玉幾歲,讀何書。寶玉一一的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