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走進心理急診室,做一次全方位體檢(1)(1 / 3)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說的是一個房子的窗戶破了很久而無人修理的話,那麼其他窗戶也會慢慢被人打破。如果一個地方很幹淨,便不會有人扔垃圾,可一旦出現了垃圾,這個地方很快便會成為垃圾堆。

這個效應便是研究人們的心理引爆點,究竟事情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任其壞到底?很多壞事,就是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沒人阻攔,結果像潰堤的河水,泛濫不可收拾。所以,在達到這個引爆點之前,就讓我們走進心理急診室,為自己好好地做一次全方位的體檢吧。

犯罪心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趣味心理小測試

或許你沒有發覺,或許你假裝不承認,在你身上一定有你自己都不喜歡的醜陋性格。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有缺點和不足很正常,關鍵是要麵對和修正。在你身上有哪種醜陋性格呢?

你經營一家專賣甜品的小店,因為口味特殊多樣,一直生意興隆。後來,隔壁巷子也開了一家甜品店,而且采取的是低價策略,使得你的生意大受影響,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A.以低價迎戰

B.研發更多新口味

C.再觀察一陣子

D.生意難做,決定轉行

青少年為什麼更容易犯罪

犯罪其實就是失去秩序的結果。我在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時候,注意到一個例子:

紐約曾是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槍殺、搶劫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即便是在大白天,也有人敢公然搶劫。

這樣一個沉淪的城市,卻在近幾年內開始起死回生。紐約市政府所做的努力正是應用了心理學上的破窗效應理論,首先改善大環境,使罪犯們不再容易犯罪,再對犯罪進行大力度的打擊,令秩序開始回歸。

“看來任何罪惡都不是無藥可救的啊。”我正暗自感慨,門鈴被按響了,進來一位年紀大約十五六歲的少年。

“請坐。”我示意他坐到我對麵。

“我是昨天和您約好的。”少年有些羞澀。

我翻開工作錄:“茂傑,你好,有什麼可以幫助你的嗎?”

“我,我剛從少年管教所裏出來。”茂傑的話讓我大吃一驚,我想象不出眼前這個靦腆的少年居然會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既然已經釋放了,為什麼還要找我呢?”我不明白他找我的目的是什麼。

少年痛苦地抬起頭:“雖然這次我被釋放了,但我害怕我管不住自己,下次還是會進去,那樣我這輩子就毀了。”

這位少年擔憂自己會忍不住再次犯罪,這樣的心態我可以理解。因為青少年表達出的情緒總是充滿著矛盾,他們正處於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階段,所以,他們的心理能力此時處於比較脆弱的時期,表現出的情感比較複雜,而且不再單純。

“你現在怎麼生活呢?”我問他。

“和以前的哥們兒一起住,我不想回家,怕聽見父母嘮叨。”

“他們是不是常出去幹壞事?”

“是啊,你怎麼知道呢?”少年很驚訝。

青少年的心性還很不穩定,這個少年總和一些壞朋友在一起,受他們感染,想不再次犯罪都難。就好像他看到很多人紛紛去摘花園裏的花時,免不了自己也想上前采摘。這就是“破窗效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類似的情況:桌上的財物,敞開的大門,可能使本無貪念的人心生貪念。有些人犯了錯誤,通常都是這樣為自己辯解:“××就是這樣幹的!”或者說:“上次就是這樣做的!”

從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角度看,我們周圍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青少年抵禦能力很差,如果他們總是置身於不法的環境中,免不了與環境融合,做出壞事。

狄德羅曾這樣給“人”下定義,說人是一種力量和軟弱、光明和盲目、渺小和偉大的複合體,這並不是責難人,而是給人下定義。

確實,作為萬物靈長的人也有陰暗的心理,隻有消除這種心理,陽光才能真正照進我們的心靈。如何消除犯罪心理的陰霾,令生命重新沐浴在陽光之下,這是許多心理學家一直在致力研究的。

所以,我告訴少年,早日回家,回歸到正常的生活中去,這種擔憂自然就能消除。

心理小貼士:

千萬不要輕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戶,一旦一個缺口被打開,後麵的結局就可以預料。如果一不小心“打爛了第一塊玻璃”,必須及時修補,防微杜漸。

他為什麼殺父弑母

現代社會是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時代,或者說是“危險”與“機遇”同在的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中,保持豁達從容的心態很不容易,很多人都渴望擁有並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然而不良的情緒卻常常把我們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