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走進心理急診室,做一次全方位體檢(3)(1 / 2)

“怎麼樣,年輕人,”我說,“什麼事讓你不痛快?”年輕人直截了當地告訴我使他煩惱的事情。我注意到他不停地重複著“如果當初”、“假如那時候這樣”的字眼。

聽完他的講述,我從抽屜裏拿出之前病人的錄音帶,塞進錄音機裏。“聽完這個,講講你找到的共同點,一共是三個人的傾訴,注意了。”

年輕人開始聽了,錄音帶上這3個聲音共有的特點是不快活。第一個是男人的聲音,他遭到了生意上的損失或失敗。第二個是女人的聲音,說她因為照顧寡母的責任感,以致一直沒能結婚,她心酸地述說她錯過了很多結婚的機會。第三個是一位母親,因為她十幾歲的兒子和警察有了衝突,而她一直在責備自己。

“如果,隻要。”年輕人找出了共同點。

“是的,”我點點頭,“你和他們一樣,不停地說‘如果’、‘隻要’、‘或許’。你們不這樣說,就可以解決眼下的問題,知道你現在的問題嗎?是一種懷舊病。你沒有脫離過去式,你沒有一句話提到未來。從某些方麵來說,你十分誠實,你的內心還以此為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不太好的毛病,就是喜歡一再討論過去的錯誤。因為不論怎麼說,在敘述過去的災難或挫折的時候,你還是主要角色,你還是整件事情的中心……”

在我的開導下,年輕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沉浸在過去錯誤的陰影中,還沒有真正走出自我。

懷舊本來是一種很正常的心理現象,但社會中還有一些人以另一種方式懷舊,他們認定今不如昔,生活在今天,誌趣卻滯留在昨日,一言一行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這樣的人或多或少地患有懷舊病。

這時這個年輕人的手機響了起來,鈴聲是:“賈君鵬,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我不禁笑出聲來,這是當下網絡上很流行的一句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令他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這樣的情結便是懷舊。

我勸年輕人還是換掉這個鈴聲,因為人不能總活在過去,雖然過去的確有許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懷念,但我們不能為了躲避和遁逃現實生活,就真的躲進過去的影子裏不出來。

懷舊起源於個人的失落感。失落導致回首,試圖尋找昔日的安寧與情調。一個關於賈君鵬回家吃飯的帖子,引發了廣大網民的懷舊情緒。作為心理醫生,我不得不對這個現象產生憂慮。

在網絡越來越普及的狀態下,人們也逐漸失去了正常交往,而是各自隱藏在網絡背後,戴著麵具相交。電腦和網絡使得世界和人們接近,卻又使人們的心靈彼此疏遠。這一切都使一些人感到不適與恐懼。

這便是懷舊病被激發的根本原因。

心理小貼士:

病態懷舊對一個人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生活中,一個擁有病態懷舊心理的人需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自我心理治療:

1.要積極參與現實生活。

2.要學會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

3.充分發揮正常懷舊心理的積極功能。

沉迷網絡,網住的是寂寞

這天診所沒有多少病人,正巧老友相遇,我便提前關門出去和他們聚聚。在三裏屯找了個酒吧,我們幾個大學同學相談甚歡。

聊起往事,我們開始回憶,我們這幾個哥們兒為什麼能走得這麼近。想來想去,我終於想起,是在一次春遊的時候,我們幾個正好坐在一起。車開到半路上突然拋錨,我們在等待修理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閑聊起來,之後,就一直在一起玩,感情也越來越好。

“真是奇怪,就那一次春遊,咱們就成一輩子的朋友了。”一個同學感慨萬千。

我笑著告訴他:“虧你還是學心理學的,你不知道這是無聊引起的親和動機嗎?”

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很大原因是由於人們害怕孤獨或深感力量單薄,因而產生與他人在一起的渴求和願望。人們希望通過交際獲得心理上的平衡,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交際心理的“親和動機”,它是人類普遍具有的主要動機。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與他人保持往來、建立聯係、獲取伴侶和友誼的需要,都有與他人保持相處和與群體保持關係的願望,但這些需要和願望並不都是親和動機。親和動機是一個人處於高度不安的恐懼狀態時,希望同處境、地位、能力等與自己基本相當的人取得協作,建立友好關係的內心欲求。

我們喝完酒,覺得肚子有點餓,便找了家麵館吃飯。等熱騰騰的麵條上來的時候,我們放開肚子猛吃。

因為各自點的口味不一樣,我問旁邊的老同學:“你吃的是什麼麵?”

他幽幽地來了一句:“哥吃的不是麵,是寂寞。”引得大家一陣大笑。

“笑什麼?”這位同學認真地說,“這話在網上很流行。其實說起親和動機,現在的人真是應該多了解一些。你看現在這麼多人泡在網上,成天喊‘寂寞啊,寂寞啊’,當然寂寞了,不和人交流,就算交流,也是隔著網絡。要想不寂寞,像我們一樣,去郊遊一趟,全解決了,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