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請閉眼
有許多人對自己認識不清,他們不清楚自己要什麼,隻知道那些越難得到的,他們就越感興趣,心理十分逆反,越是禁止的東西,他們就越有興趣。
一天下班後,我和同事去酒吧喝酒,看到我們隔壁一桌的幾個年輕人手裏拿著幾張撲克牌,個個閉著眼睛,神情緊張。
“他們在幹什麼?”我很好奇。
同事看了一眼,說:“在玩‘天黑請閉眼’的殺人遊戲。”
“殺人遊戲?”我不明白。
“就是一款心理遊戲,猜測誰是殺手,許多年輕人喜歡玩。”同事說道。
我看到那幾個年輕人各自舉例說明自己不是殺手,玩得興致盎然。我上前問他們:“酒吧這麼吵,為什麼不找個安靜的地方玩呢?”
“本來也沒想玩,但那次在教室裏玩過後,老師禁止我們玩這種遊戲,說不健康,他這麼一說,我們反而更想玩。既然不讓在教室玩,隻能來這裏玩了,而且,這裏人多,玩起來更刺激。”
一個年輕人回答後,繼續投入遊戲中。
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越是被禁止的東西或事情,越會引來人們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使人們充滿窺探和嚐試的欲望,千方百計試圖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或嚐試它。這一現象被稱作“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學依據在於:無法知曉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觸到的事物對人們有更大的誘惑力,更能促進和強化人們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們常說的“吊胃口”、“賣關子”,就是因為對信息的完整傳達有著一種期待心理,一旦關鍵信息在接受者心裏形成了接受空白,這種空白就會對被遮蔽的信息產生強烈的召喚。
這種“期待—召喚”結構就是禁果效應存在的心理基礎。殺人遊戲就是很好地利用了禁果效應。
因為人們不知道誰是殺手,所以對這個答案十分好奇,互相猜測,還可以互相誣陷,這都使得這個遊戲引人入勝。而老師的禁止,更讓這幾個年輕人心裏充滿逆反,他們偏要來玩,這就是禁果效應。
“啊,你是殺手,你是殺手。”我聽到一個女孩子高興地喊道。
那個被稱為殺手的男生垂頭喪氣,他很快喊道:“再來再來,這次不算。”
當我和朋友離開酒吧的時候,這群年輕人依然在殺人遊戲中無法自拔。
人的心理是多麼奇怪啊,越是禁止、不讓做的事,越是想了解個明白。這是由人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決定的。人們渴望揭示未知事物的奧秘,本來一個平常的事物,如果遮遮掩掩,就會大大吊起人們的胃口,非要弄到手,研究個明白,否則這種好奇心就會一直折磨人們的心靈。
這也難怪這群年輕人不願意回家,隻想在酒吧裏玩遊戲了。
心理小貼士:
有些家長總是喜歡禁止孩子做這做那,比如不讓讀不健康的書,不讓早戀,不允許玩遊戲、網絡聊天,等等。但是一味地嚴厲禁止,卻不講明利害,就容易產生禁果效應,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甘冒風險去嚐那些並不甜的“禁果”,反倒使教育走向了反麵。因而,在教育孩子時,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教育方式,避免陷入禁果效應的誤區。
筆仙帶上來的“髒東西”
人們常常認為籠統的、一般的,甚至是虛假的人格描述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因為人們總是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對於外界的評價無法冷靜地對待。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對於這種心理現象我很熟悉,因為前不久,我的妻子就以身示範了一次。
“老公,我見鬼了!”妻子下班回家,慌慌張張地對我說。
“長什麼樣子?”我以為她在開玩笑。
妻子認真地看著我:“下午,同事提議玩筆仙,我本來害怕不想玩,聽說玩筆仙會把‘髒東西’帶上來,但他們一直慫恿我,我就答應了。結果,我握著筆的手真的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我們提問,筆也跟著回答了我們的問題。你說這是不是見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