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木國柱的人生意外(1 / 3)

上個世紀90年代,國內報業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此前,一個省會城市一般隻有日報和晚報兩張主要報紙,到了90年代後中期,五花八門的報紙像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這些報紙在市場上相互廝殺,橫衝直撞,競相擴版改版,讓受眾眼花繚亂。

這個時候,江城省在讀者心目中較有影響的主要報紙已多達6家,人們戲稱為“晚日人,傷精神”,即江城晚報、江城日報、江城工人報、江城商報、江城經濟報和江城晨報。老百姓的語言很豐富,選取這些報名中的關鍵詞組成便於記憶而又頗為調侃的句子。隻是江城方言中“晨”、“神”不分,外地人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對應。好在圈內人士直接把6張報紙分別叫做W報、R報、G報、S報、J報、C報。此外,還有一些影響不大的報紙,如F報(法製報)、Q報(青年報)、X報(信報)等等。

這些報紙中,江城日報是省委機關報,政治地位最高,每年享受財政補貼,勿需參與市場競爭。其它報紙都是自收自支,每一分錢都靠自己賺取,所以都有些六親不認,瘋狂地拚搶衝殺,把整個江城報業市場鬧得天翻地覆,群雄割據。

木國柱作為省委機關報——江城日報的總編輯,其實是整個江城新聞界的盟主。他還兼著江城省記者協會的主席,在業內具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且,W、C、J、X等報紙還是江城日報的子報,均在木國柱的管轄之下。

在江城日報報係之外,較有影響的隻有S報和G報。S報是一張以經濟報道見長的綜合日報,屬省新聞出版局主管主辦;G報則以報道社會都市生活為主要特色,隸屬於省總工會。W、C、S、G四報都屬於都市報範疇,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也旗鼓相當。

雖然同屬於江城日報的W報和C報也在暗中較勁,但按木國柱的要求,這兩張兄弟報紙必須一致對外,其中W報主要對付S報,C報主要以G為競爭對手。

報業競爭的法則是:隻有老大老二,沒有老三老四。也就是說,在同一區域,隻有處於第一位的報紙才能活得好,第二位也能過得去,隻要落到第三、第四位,就隻能喝稀飯,生存很艱難。正因為如此,W、C、S、G四報都盯著第一的位置,都想成為江城報業市場的領頭羊。

幾年混戰下來,這四張報紙並沒有分出子醜寅卯,每家報紙的發行量都在25萬份上下,年廣告收入也都在2億元左右。

就在幾張報紙膠著僵持的時候,屬於總工會的G報迎來了一次超常規發展的機遇。北方一張在當地已是絕對老大的著名報紙,在高層鼓勵有實力的媒體跨地區經營的政策激勵下,揮師南下,以現金注資2。5億入主G報,並將其改造為江城時報,業內同行稱為T報。

T報是報業兼並重組的產物,資金雄厚,具有江城其它報紙所不具備的很多優勢,控股母報也有意將它打造為向外拓展的典範之作。T報高薪聘請在國內有相當影響的職業報人劉祖文出任總編輯。劉祖文和木國柱同齡,先後在廣州、湖南、雲南等地當過幾家報紙的總編輯或執行總編輯。他不同於官方任命的幹部,檔案關係始終在人才交流中心,隻憑豐富的辦報經驗走南闖北,被稱為職業報人或媒體經理人。T報給祖文開出的年薪是50萬元,這是木國柱這樣的廳官的兩倍多。

劉祖文的辦報理念秉承著徹底的市場原則,提出“就是要給你好看”的口號,以可讀性和受眾喜愛度為最重要的價值標準。當然,這些職業報人也懂得中國的媒體生態,在注重市場的同時,還會兼顧官方的容忍度,盡量不觸及宣傳主管機關設置的底線和禁區,如宗教、民族、軍事等等。

T報一麵世,就給江城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該報在出色完成宣傳部布置的指令性報道任務的同時,主攻輿論監督和批評性報道。一時間,老百姓認定T報最敢講真話,最敢伸張正義。這讓它的發行量直線飆升,最多的時候每天達到35萬份,把W、C、S等報遠遠甩到了後麵。

木國柱心急火燎。如不采取措施,T報很快就會從四張都市報中脫穎而出,成為江城報業市場的龍頭老大。這是木國柱絕對不能允許的。“我是省委任命的總編輯,如果輸給了一個闖江湖、沒有級別的聘用總編,豈不讓人笑話?!”

木國柱沒有想出特別有效的辦法。江城日報旗下的W、C報,雖然也是市場化的報紙,由於長期受著機關報的影響和熏陶,在報道內容和報道手法上放不開手腳。這種慣性,要想在短時間內根除幾乎不可能。看著T報席卷江城的架勢,木國柱似乎隻能幹著急。

劉祖文和江城日報係的人接觸很多,同木國柱也以朋友相稱。但劉祖文的市場業績擺在那裏,在同日報係的人交往中免不了露出得意之色。這是職業報人的通病。他和日報係的那些廳官、處座們多是麵合心不合。

年底,木國柱主持省記協大會,評選一年一度的“江城好新聞獎”。木國柱是評委會主任,其他評委則由江城主要報紙的總編輯擔任。劉祖文隻能同S報形成聯盟,至多占兩票。結果,一等獎被R、W、C三報囊括,S報有幾個二等獎,T報隻獲得消息類和通訊類各一個三等獎。這讓劉祖文大光其火。

評審會開兩天,第二天下午是總結會。會上,劉祖文有些意氣用事,拋出了“究竟什麼是好新聞?評判好新聞的標準是什麼?”的質問。他說:好新聞一定是“主流、好看、輕鬆、有用”的作品,一定是生動活潑、讀者喜愛的稿件。這次評選,評委們過於注重“主流”,忽視了作品的可讀性,生動性,這有失偏頗。一些內容雖然主流,在報道形式上卻板著麵孔、高高在上的說教式的稿件被評為了一等獎。這同中央提出的新聞報道“三貼近”原則是相背離的。好新聞評選是指揮棒,這根指揮棒的方向如果舞錯了,將會對江城報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劉祖文的發言表現出了一位職業報人深厚的新聞功底,在會場上引起了一陣躁動。S報總編輯黎天亮站出來支持劉祖文,他附和道:“劉總講得很有道理,江城好新聞評選的規則和標準以後得改一改。”

木國柱臉色鐵青,很是尷尬,但劉祖文說得在理,他不好當場反駁,隻好說:“祖文同誌帶了一個好頭,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意見。對此,省記協會認真消化,下一屆好新聞評選將吸收這些意見,努力改進。”

劉祖文知道改變不了結果,畢竟一、二、三等獎是根據得票多少評定的,但他對自己此番發言很是滿意,覺得出了一口氣。木國柱則在心裏恨得咬牙切齒。他認定劉祖文在公開挑釁自己在江城新聞界的盟主地位。

木國柱感到必須遏止T報的勢頭,不然他個人和整個江城日報係都將麵臨挑戰。他心裏明白,報紙本質上也是一種商品,一種具有特殊屬性的商品。雖然,黨委宣傳機關在政治上可以決定一張報紙的生死,但除了吃財政飯的各級黨委機關報可以避免市場風險,其它所有市場化報紙都要靠讀者自己掏錢購買,其生死還決定於市場影響力。沒有人買,沒有商家投放廣告,最終也隻有死路一條。而一張市場化報紙的存活或者消亡,對於宣傳主管機關來說則是小事一樁。宣傳部門隻管方向,隻要政治上不出差錯,報紙多一張或少一張無關緊要,而且市場淘汰了一張報紙,宣傳部門甚至會感到少了很多麻煩。

木國柱是老資格的報人,搞新聞工作近20年。他對報業市場的規則和多數報紙所麵臨的政治和市場雙重壓力了然於胸。他很清楚,如果在江城市場化報紙中T報形成了一報獨大的格局,那將帶來何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