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係無厭之人心;禦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待人辦事應該留有餘地,說話更是如此。
說話時多些考慮,不把話說滿,不說絕對的話,總能給自己留條後路,這在外交辭令中是見得最多的。每個外交部發言人都不會說絕對的話,要麼是“可能,也許”,要麼是含糊其辭。如果事情出現變故,這樣可以有回旋的餘地。杯子留有空間,是為了輕輕晃動時不會把液體溢出來;氣球留有空間,是為了不會因輕微的擠壓而爆炸;人說話留有空間,是為了防止意外發生而讓自己下不了台。
如果說話太過絕對,可能會對自己造成一些尷尬。自以為是的人容易把話說滿。總覺得自己的見解沒有錯,根本不容分辯,於是馬上蓋棺定論,不留餘地。可是,這往往會讓自己下不了台。
老板將一個新項目交給了下屬小張:“有沒有問題?”
小張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
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小張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經開始反感。
不把話說滿,給自己留有一點餘地,讓自己隨時都能從容轉身。因為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滿,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
在答應別人的請求時,應說“我盡量,我試試看”,不要說“保證沒問題”之類的話,這樣,即便事沒做好,對方也不會太責怪你。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並且,這樣說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話:“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浪子還有回頭的時候,人一輩子很長,變化還很多,你怎麼能憑主觀就評定別人的一生?所以,在評價別人時,切忌說話太滿。
無論何時,我們說話都要把握分寸,給自己留餘地,使自己進可攻,退可守。這樣至少可以保證自己不會敗得一塌糊塗。說話留有餘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話不要說過了頭,違背常情常理。
說話時,如果違背了常情常理,就會給別人留下把柄。
一位推銷員在推銷襪子,他隨手拿起一隻襪子,緊接著他又拿起打火機,在襪子下麵輕快晃動,一邊演示一邊說:“不怕燒,不怕磨的襪子啊。”在他一番介紹之後,襪子在顧客手中傳看。一位顧客要用打火機燒,用刀割,急得推銷員趕忙補充說:“襪子並不是燒不著,我隻是證明它的透氣性好;它也並不是穿不破,就是鋼也會磨損的。”大家頓時感到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2、話不要說得太絕對。
對於絕對的東西,人們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種排斥感。比如,當你斬釘截鐵地說:“事實完全就是這個樣。”“絕對這樣,沒錯兒!”此時,別人心裏會有疑問:“難道真的一點也不差?”因此,在談話時,即便是我們絕對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話說得過於絕對,絕對的東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如果把話說得委婉一點,就不會給別人挑刺的機會,並且我們還可以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與對方周旋。
人們常說“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絕”當然是有道理的。時時處處留有餘地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點睛妙語: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說話太滿,必定是自找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