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林斯潘看來,市場監管者不是超人,他們不可能預料到大部分危機,甚至在掌握大量證據的情況下也會漏掉部分重大詐騙,麥道夫就是證據。而且,格林斯潘還認為,市場監管者也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發生。
格林斯潘似乎說得很辯證很謙虛,但有沒有逃避責任的嫌疑呢?其在充裕資金問題上對中國的指責,就像借貸者責怪放貸人縱容他揮霍一樣無理。穆迪經濟學家網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讚迪就批駁說,在控製次貸等問題貸款方麵,美聯儲擁有足夠的權力,但格林斯潘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態度。
至於低利率政策,此舉確實結束了互聯網泡沫破裂帶來的美國經濟衰退,但作為硬幣的另一麵,該政策也造成了更大的美國房市泡沫的誕生,“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美聯儲利率保持得太低太久了”。
格林斯潘真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失誤嗎?倒也未必。在聽證會上,他也感歎,在美聯儲的21年中,自己犯下了一係列“糟糕的錯誤”,但總體上,“隻有30%是錯誤的”。
格林斯潘希望曆史對自己“三七開”。但麵對一場將美國拖入“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人還要給予格林斯潘70%是正確的評價,恐怕也需要相當的勇氣。也難怪,在聽證會上,曾擔任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的博恩(Brooksley Born)女士絲毫不顧格林斯潘的老態龍鍾,毫不留情地用了一連串的“失敗”來質疑他的業績:“美聯儲在阻止金融危機上遭遇了徹底失敗,美聯儲和銀行監管者在預防房市泡沫上遭遇失敗,他們在防止掠奪性的借貸醜聞上遭遇了失敗,他們在防止我們大銀行陷入沒有納稅人的大規模救助就會崩潰的業務上遭遇了失敗。”
伯恩女士最後質問:“難道美聯儲在完成使命上沒有遭遇失敗,在履行職責時也沒有遭遇失敗?”
金融危機去除了格林斯潘身上的“經濟學大師”的光環,他的失誤和他的教訓,發人深省,讓人痛惜。在回顧這個問題時,時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就對我說,作為一大教訓,決策者必須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必須避免用一個泡沫替代另一個泡沫。
格林斯潘也承認,自己可能有時太大意了。在2010年致布魯金斯學會的一篇長篇報告中,痛定思痛的格林斯潘說:“我們都受蒙蔽,卻沾沾自喜。”他對此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但按照羅伯特·塞繆爾森的解讀,其意思大概就是:太多的經濟成就創造了毀滅的種子,持續的繁榮滋長了導致自我毀滅的過度自信。
本文發表於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