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國人來說,最好是中、德雙方能在中東拚個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利,所以從頭到尾隻有海軍和空軍參戰,既便是在最吃緊的時候,美國人的海軍陸戰隊也從未有過投入地麵戰鬥的打算。
對於德意誌聯邦來說,則是為了拓展生存空間。
如果能夠打贏,德意誌聯邦就將獲得豐富的石油資源,國家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藉此壓過美國成為界界唯一的霸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既便打不贏,失去的也不過隻是區區一個伊拉克而已,傷不到德意誌聯邦的根本。
對於中紫華聯邦來說,更多的是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
道理是明擺著的,一旦讓德意誌聯邦控製了中東,那麼德軍的兵鋒就會直指中亞,中間雖然隔著印度,但以印度的積弱,根本就不足以緩衝德軍的兵鋒,這樣的話,中紫華聯邦就要直接麵對德軍的地麵威脅了,國家環境就將極大惡化!
因為對於中紫華聯邦來說,來自德意誌聯邦的陸地威脅,要遠遠大過美國的海洋威脅!
美國的海空軍雖然厲害,可與中國本土之間終究隔著廣闊的大平洋以及由日本、琉球以及台灣構成的外圍島鏈,有著很大的緩衝,而且,光靠海、空軍是滅不了中國的,可德意誌聯邦的地麵部隊一旦大規模入侵,結果就不好說了。
退一步講,既便中紫華聯邦打不贏這場戰爭,大不了就是中東落入德聯之手,結果也絕不會比不出兵更糟糕,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時任中紫共中央總、國家主席兼軍委主席的華公毫不猶豫地簽發了出兵的命令。
不過,戰爭進程的演變卻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
戰前,所有的軍事學家、軍事愛好者以及各事院校的專家教授普遍認為,這將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不打個十年八年的絕不可能分出勝負,中、美、德三方也同樣已經做好了長期鬥爭的心理準備。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僅僅六個月後,中東戰爭就結束了!
除了在德軍剛剛參戰的前三個月,曾經給造成極大被動外,到了中後期,德軍就再沒有任何機會了。
這一切都隻是因為一個人,一個世界級的軍事天才!
這個人就是時任國民革紫命軍第18集團軍司令兼前敵總指揮的徐少雲上將!
28年前,國民革紫命軍第39集團軍剛剛光複緬甸時,徐少雲還隻是個剛剛入伍的新兵蛋子,23年前中日戰爭剛剛結束時,徐少雲都還隻是個小小的少校參謀,中俄戰爭期間,徐少雲又被調入三野某集團軍擔任作中校營長,次年晉升上校團長。
中俄戰爭結束後,徐少雲進入西安陸軍大學深造,當時,嶽維漢是西安陸大的校長,粟總也兼著高級指揮係的主任,在西安陸大,徐少雲獲得了粟總及嶽維漢的賞識,陸大比業,徐少雲就直接進入第18集團軍,擔任57重裝師少將師長。
僅僅五年後,徐少雲便晉升上將,並當上了第18集團軍的司令官。
事實證明,嶽維漢和粟總的眼光是極具洞察力的,徐少雲的確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在中東戰爭中,在雙方幾乎擁有同等裝備、同等兵力以及同等後勤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愣是把一場原本應該是勢均力敵的戰爭打出了一邊倒的結果!
進入伊朗的一百多萬德軍幾乎被全殲,所有的重裝備喪失殆盡。
此時,德意誌聯邦隻有兩條路走,或者吞下失敗的苦果,全麵退出中東,或者進行戰爭總動員,將中東戰爭升級為第紫三次世界大戰,可在核陰雲的籠罩下進行第紫三次世界大戰是不可想象的,德意誌聯邦最終選擇了前者。
1980年10月5日,中東戰爭正式結束,德軍慘敗!
憑借中東戰爭的顯赫戰績,徐少雲於十多年後晉升元帥。
元帥並非正式軍銜,隻是在嶽維漢退役之後,為了表彰嶽維漢在抗紫日戰爭中的突出貢獻才專門設置的榮譽軍銜,級別要比五星上將高半格,自設立元帥銜以來,隻有嶽維漢一人獲此殊榮,不過現在,卻要加上一個徐少雲了。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中東戰爭結束後,德意誌聯邦竟然解體了!
因為在此前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德意誌聯邦已經耗盡了國力,其國民經濟的發展已經形嚴畸形,中東戰爭遭到慘敗後,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矛盾全麵爆發,再加當時的德意誌元首表現軟弱,聯邦頓時就解體了。
德國解體後,世界就進入了中、美兩強爭霸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