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現在大豆多少錢一斤?”
“大豆…後院張老三前幾天和我說是一毛三,咱家有個二十多斤,不知道夠不夠?”
二十斤?
李誌搖搖頭,要做就做多一點,現在的市場經濟規則他都不用調查,1987年的市場,任何行業都不會出現飽和的情況,隻有大量的缺口。喵喵尒説
他腦子裏快速的計算,這個村是大村差不多有一千戶,在這個寒冷的冬天雖然家家都在菜窖存蔬菜。
不過也隻是白菜、土豆、蘿卜老三樣,吃一個冬天肯定膩歪了,再說要過年了,需求量起碼每戶最少一斤往上。
以他做過蔬菜店的經曆,一斤黃豆水發率是一比三,也就是說單獨這個村的需求就是1000斤的豆芽。
再加上豆芽的運順條件…隔壁的兩個村應該來得及,隔壁兩個村都有四百戶左右,也就是1800斤。
起碼需要600的大豆。
“爸,我需要起碼600斤大豆。”想好之後李誌直接道。
“啊?這麼多?能賣完嗎?那豆芽可放不住,過一兩天就爛了!”
李誌笑笑,“爸,放心吧,隻有不夠賣的,沒有賣不出去的。”
李德義驚奇的看著李誌,不為別的,就衝大兒子身上那股自信勁兒,他覺得大兒子是真的變了。
“成!大豆我去買!”他咬咬牙,決定相信大兒子。
李德義出門買大豆了,李誌也沒閑著,家裏能用的家夥事都用上了,他知道生豆芽的需求有兩個,一個是溫度,一個是濕度,保證好這兩項生豆芽不是問題。
不過李誌卻知道另一個東西,CTK,學名叫細胞分裂素,算是農藥的一種,有了這個東西豆芽水發率會高出很多,而且品相很好。
21世紀對CTK管控比較嚴格,不過這個年代就沒那麼多問題了。
“媽,我出去一趟。”
說完他出了門,門外寒風凜冽,正值是寒冬臘月,李誌身上的棉襖不算厚,給他凍得哆嗦了一下。
在高窪村的後街是村裏的供銷社。
‘高窪供銷社’牌子上幾個大字,李誌嘖嘖稱奇,多麼富有年代感的地方。
李誌進去之後發現是堆滿的商品,櫃台上放著算盤和幾杆盤稱,盤秤還是李誌小時候看到過那種帶著秤砣拎起來的那種。
櫃台上扶著一個女人,她年約三十出頭,長相頗美,珠圓玉潤,上衣穿著灰色的中山裝工作服,抓了一把瓜子磕個不停。
“白嬸兒,我買農藥。”記憶中知道這女人叫白燕,前兩年和老公鬧離婚了,這個時代一般的女人離了婚都不太好過,不過白燕日子過的還挺滋潤。
失去一個老公算什麼?換來的‘公不應求’,她的床上現在是人才濟濟。
“買什麼農藥?”她抬了抬眼,發現是李家的大小子,以前她沒太注意,都說李家大小子是個窩囊廢,可是剛才李誌走進屋身上那股自信讓她有點懷疑傳言。
。您提供大神黑甘蔗的重返1987